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的奇珍异宝

Insects

高尾山与箕面山(大阪)、贵船山(京都)并列为日本三大昆虫栖息地,栖息着数千种昆虫,因其种类的多样化及与市中心相距不远的交通便利性,作为研究昆虫的圣地,自古以来备受青睐。因其特有的经纬度,在高尾山首次被发现的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如高尾扁齿舟蛾和高尾翘翅天牛等以高尾山命名的多种昆虫。

  • 长绿天牛 天牛科
    长绿天牛
    长绿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礼文岛、隐岐、对马、屋久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及杂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身体细长,全身呈绿色,有金属光泽。从不同角度看有时泛红光。胸部侧面有一对娇小的突起。后足异常长,有时甚至比虫体更长。
    经常生活在较为茂盛的草木间、日照条件良好的杂木林中。以忍冬、空木、栗树等树木的花蜜为食。幼虫蛀食栗树、麻栎、枹栎等树木。雌虫与雄虫交尾后直到产卵都不会再与其他雄虫交尾。雌雄虫有共同生活的习性。

    ●身长 约15~21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竹红天牛 天牛科
    竹红天牛
    竹红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佐渡、隐岐、对马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胸部和上翅呈鲜艳的红色,胸部排列有黑色的斑纹。头部、触角以及足呈黑色。雄虫的触角比身体更长,雌虫触角与身体几乎同长,很容易识别。与其十分相似的近缘种天牛的上翅后方有一对黑色斑点,可通过此特点加以区别。从早春开始出现,以葱、栗树、野漆树等植物的花蜜为食。幼虫蛀食毛竹、刚竹等枯萎的竹子为生。有时在居住区的竹篱笆周围可看到羽化的成虫。

    ●身长 约13~17mm
    ●成虫活动期 4月~8月
  • Akajimatorakamikiri 天牛科
    Akajimatorakamikiri
    Akajimatorakamikiri 天牛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虫体上有红色条纹状斑纹,是虎天牛的近缘种。斑纹颜色有个体差异,颜色从鲜红色到橘红色,也有接近粉红色的品种。身长不足2cm,属于小型天牛。但触角和足粗大,虫体坚实。拥有类似斑纹的天牛还有很多,但都没该种天牛般鲜艳,可通过颜色鲜艳程度加以区分。成虫以光叶榉等采伐后的断木、大树的树皮以及虎杖、圆锥绣球等植物的花蜜为食。幼虫以蛀食朴树、狭叶朴、黑枣等树木为生。

    ●身长 约13~17mm
    ●成虫活动期 8月~10月
  • Shirotorakamikiri 天牛科
    Shirotorakamikiri
    Shirotorakamikiri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利尻、佐渡、隐岐、对马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几乎为白色,属于虎天牛的近缘种。但该种的背部中央区没有黑色的斑纹,因此可以通过这点加以区分。体长刚刚超过1cm,属于小型天牛,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白天经常在草木茂盛的绿地间飞舞,常停留在栗树、枫树类、圆锥绣球等植物的花上,取食花粉和花蜜。雌虫在山毛榉、白栎木、光叶榉等植物的枯木或采伐后的断木中产卵,幼虫孵化后以蛀食这类木材为生。

    ●身长 10~16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星天牛 天牛科
    星天牛
    星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佐渡、隐岐、对马、种子岛等岛屿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间杂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成虫和幼虫都以杨柳类、米槠类、柑橘类、枫树类等树木为食,食性非常广泛。在农田耕地也十分常见,是最为人知的天牛之一。高尾山登山道也经常可以发现星天牛的身影。虫体呈黑色,有光泽,上有白色的斑纹。触角呈天蓝色和黑色的横条花纹。雄虫的触角比身长要长近2倍,雌虫的触角是身长的约1.2倍。星天牛的虫患经常会导致庭院内的树木、行道树等树木枯死。

    ●身长 25~35mm
    ●成虫活动期 6月~8月
  • 黄星天牛 天牛科
    黄星天牛
    黄星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隐岐、对马、壹岐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森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农田耕地及市区的行道树上也可被观察到。具有很长的触角,雄虫触角长度可达到体长的3倍左右。多数虫体呈黑色,上有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在初夏到初秋期间活动,以无花果、桑树、柑橘类树木为食。通过发达的下腭进食树叶和树皮。经常聚集在灯光周围。雌虫在这些树木的树干上咬出小洞,并在里面产下虫卵。幼虫孵化后蛀食树干为生。

    ●身长 14~30mm
    ●成虫活动期 5月~11月
  • Yatsumekamikiri 天牛科
    Yatsumekamikiri
    Yatsumekamikiri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佐渡、隐岐、对马、种子岛、屋久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体表覆盖一层细毛,按毛色的不同可以分成由黄到蓝绿色的不同变种。上翅沿外缘部分并排分布8个黑色斑点,并由此得名。另外在头部和胸部各有2个和4个黑色斑点,排列整齐。酷似大叶梅(一种地衣)。这种地衣经常生长在梅花树、樱花树的树皮上,而该虫正是以这些树种为食。从初夏开始出现,聚集在大山樱、梅花、染井吉野、梨树等老树、枯木、腐木上,以树皮为食。经常聚集在灯光周围。幼虫以蛀食这些树木为生。


    ●身长 10~18mm

    ●成虫活动期 5月~7月

  • 苎麻天牛 天牛科
    苎麻天牛
    苎麻天牛 天牛科
    苎麻天牛自关东一带到本州以西,以及四国、九州、对马、隐岐、种子岛等地区都有分布。多在平原地带以及山地灌木丛和周围的植被区活动。苎麻天牛为外来物种,随着江户时代进口中国萱麻(荨麻科)而来到日本。由于全球变暖,其活动区域正在逐渐向北移动。浅绿色的身体上有大块的黑斑,色彩十分鲜艳。最初在高尾山一带并没有分布,从19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被观测到,如今已成为5月~8月期间最常见天牛的一种。该虫在白天活动,成虫能够飞行,成虫以萱麻、苎麻、大叶苎麻、椴树、木槿等植物的叶和茎为食,幼虫以这些植物的茎和根为食。

    ●身长 10~20mm
    ●成虫活动期 5~8月
  • 云斑白条天牛 天牛科
    云斑白条天牛
    云斑白条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佐渡、隐岐、对马、奄美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所有天牛中最大的品种,成虫最大可以长到6cm左右。虫体呈黑色,全身覆盖有灰色的细毛。上翅有大小不等的黄色条状斑纹。但该虫的标本条纹颜色为白色,因此在命名时使用了“云斑白条天牛”的名字。有较大的复眼和发达的大腭。多在夜间活动,但有时也在白天出没。以杂树林中的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榆科等树木的树皮为食。也会聚集起来吸食这些树木的树液。幼虫以蛀食栗树、麻栎、米槠等树木为生。

    ●身长 约45~55mm
    ●成虫活动期 6月~8月
  •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科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体色随着地域的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呈油亮的红褐色到暗褐色,也有接近黄褐色的个体。雌虫和雄虫在体型上有差异,雄虫的头部和胸部特别细长,触角也如同象鼻般十分细长,体型也比雌虫要大。雌虫头部和触角都不长,与玫瑰卷叶象鼻虫相似。在初夏到盛夏期间出现。雌虫繁殖期会使用油钓樟、日本辛夷、虎杖、山胡椒、红果山胡椒等植物的叶片制作“育儿室”,完成后叶片脱落。

    ●身长 约8~12mm
    ●成虫活动期 5月~7月
  • 淡褐象鼻虫 象鼻虫科
    淡褐象鼻虫
    淡褐象鼻虫 象鼻虫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几乎全身呈灰白色,是因为覆盖有一层非常细小的粉状物质。这层粉状物质极易脱落,慢慢就会显露出虫体原本的颜色。整对鞘翅的表面都呈凹凸状,后部有一对瘤状的突起。与近缘种象鼻虫相比,体型和瘤状突起都稍小。在早春到夏季期间出现。以八角金盘、土当归、辽东楤木等植物的叶为食,平时也多停留在这些植物的叶上。

    ●身长 约11~14mm
    ●成虫活动期 4月~7月
  • Katsuozoumushi 象鼻虫科
    Katsuozoumushi
    Katsuozoumushi 象鼻虫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对马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没有突然变细的部分,呈流线型,全身覆盖有一层红褐色的粉状物质。其外形酷似日本的鲣鱼干,因此在日文中得名“鲣鱼象鼻虫”。当这层粉状物质脱落后,虫体就会呈黑色。鞘翅后端尖锐。与其十分相似的另一近缘品种的鞘翅上有黑色的“V”字形斑纹,鞘翅后端的角度也更宽,可通过这些特点加以区分。以虎杖、戟叶蓼、等蓼科植物的叶为食,平时也多停留在这些植物的叶上。幼虫也以相同植物的茎秆内部组织为食。

    ●身长 约10~12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虫科
    Ojiroashinagazoumushi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虫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黑色,全身覆盖有被称为鳞毛的极细绒毛,其他部分泛白色。鞘翅的后半部分几乎全白,日文名中的“尾白”二字正是由此而来。虽然与长脚象鼻虫属于同种,但该种的足并没有那么长。从早春开始出现,幼虫和成虫都以葛为食,成虫经常停留在葛叶上。一旦察觉危险,会迅速将足收拢,一动不动作出假死状。雌虫在葛的茎秆上咬出伤口,并在里面产卵。幼虫孵化后以茎秆的内部组织为食。

    ●身长 约9~10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大褐象鼻虫 象鼻虫
    大褐象鼻虫
    大褐象鼻虫 象鼻虫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伊豆大岛、对马一带。从盆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森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茶褐色,上面布满黑色斑纹,原本体色就呈黑色,随着虫龄的增长全身都会显得越发黑。凹凸不平的坚硬身体如同金属般十分坚硬。其口器非常长,如同象鼻。大褐象鼻虫是分布在日本的象鼻虫中的最大品种。成虫多于初夏到盛夏期间出现,聚集在麻栎及枹栎等树木上舔食树液。白天多隐藏在倒伏的树木和腐木下。幼虫成年后还可成活2年左右。雌虫在树干中产卵。幼虫蛀食树干,会深深钻入树干深处。

    ●身长 约12~29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大胡蜂 马蜂科
    大胡蜂
    大胡蜂 马蜂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屋久岛、种子岛等地。栖息在平原到低山地带,也常出现在住宅街道等地方。是日本蜂中最大的一种,身上深橙色和黑色的条纹引人注目。在土中营巢栖息。肉食性,以大型昆虫为食,但也群体袭击其它蜂巢,捕食蛹和幼虫等。它们还常聚集在杂木林的树液上。攻击性强,体内的剧毒,可致人死亡,这一点,深为人们熟知。每当看见它们或听到附近发出「扑--」的大振翅声,不要慌张,可慢慢地离开。它们还喜欢接近甜的饮料类和盒饭。

    ●体长/27~45mm
    ●成虫活动期/4~10月
  • 黄色马蜂 马蜂科
    黄色马蜂
    黄色马蜂 马蜂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对马和屋久岛等地。栖息在低地到山地茂密的山峦和杂木林中。工蜂比大黄蜂小一圈,属中型马蜂,20mm左右,雄性20~24mm,女王蜂为25~28毫米。从初春开始,可以看到它们,在树窟和土中等筑球形巢,近几年,令人困惑的是,它们也在城市人家的屋檐下和墙壁等处筑巢。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身体为鲜艳的黄色。极具攻击性的性格,使它们稍受刺激,即会袭击人,所以,看见蜂巢,一定要小心躲远些。它们喜欢花蜜和树液等,也捕食蝉等各种各样的昆虫。

    ●体长/20~28mm
    ●成虫活动期/4~11月
  • 黑马蜂 马蜂科
    黑马蜂
    黑马蜂 马蜂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对马、屋久岛等地。栖息在平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及其周边的林缘地带。如同它的名字一样,黑亮的身体上缀有白色的斑纹。春天伊始,它们便开始活动,主要在土中筑巢,但却主食昆虫和蜘蛛,喜欢蛾类幼虫等。比起大胡蜂和黄马蜂来,攻击性小,毒性也弱,但因人而异,也有人遭受攻击后会发生休克。这一点,请注意。人们也常把它们叫作「胡蜂」,在长野县等地,幼虫和蛹常作为「小蜜蜂」被吃掉。

    ●体长/10~16mm
    ●成虫活动期/3~11月
  • 印度异腹胡蜂 马蜂科
    印度异腹胡蜂
    印度异腹胡蜂 马蜂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岛和对马、屋久岛等地。栖息在平地到丘陵的林中及其周边草木繁茂的地方。是拖着长长的后腿飞行的拖足蜂的一种。与之相似的變側異腹胡蜂,本种头部没有黑色花纹,这成为分辨它们的特点之一,名字也与此相关。从初春开始出现,在低树叶和草叶里面筑巢。身体颜色略像退色一样的黄色,其中含浅褐色的斑杂花纹。身体细长、微小,但攻击性很强,最盛期的工蜂多达100只以上,所以,发现蜂巢时,切勿靠近。主食昆虫,也捕食蛾的幼虫之类。

    ●体长/14~20mm
    ●成虫活动期/4~10月
  • 熊蜂 蜜蜂科
    熊蜂
    熊蜂 蜜蜂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栖息在平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周边的草木繁茂地带,也常出现在居家院落和公园等处。从初春开始直到夏天,都是它们活动的季节;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花丛翩翩起舞,采花粉和花蜜吃。雄蜂在山脊和原野上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它会悬停在那里,监守四周。在灌木和干树枝等处挖穴筑巢,抚育后代。虽然它们在飞翔时,羽毛发出很大的声音,身上毛发浓密,令人生畏,但它们却很温和,几乎不攻击人。

    ●体长/20~24mm
    ●成虫活动期/3~10月
  • 蛛蜂 蛛蜂科
    蛛蜂
    蛛蜂 蛛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会捕捉蜘蛛喂养幼虫,属于猎人蜂的一种。在树林、草地等有大量蜘蛛生活的地区繁衍生息。日文名“玳瑁蜂”来源于其稍带红色的黄色躯干,酷似一种叫玳瑁的海龟的甲壳。蛛蜂单独生活,不会筑巢,但在繁殖期会在地面挖坑,在里面放入蜘蛛后产卵。卵孵化后幼虫就吃蜘蛛成长。蜘蛛因蛛蜂的毒素呈麻痹状态,但并没有死亡,因此不会腐烂。

    ●身长 约17~25mm
    ●成虫活动期 7月~9月
  • 大黑蚁 蚁科
    大黑蚁
    大黑蚁 蚁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开阔的地面筑巢,因此在都市中心区的公园和庭院中也十分常见。是日本蚂蚁中体型最大的品种,工蚁可长到约10mm左右,蚁后可长到约17mm。身体呈黑色,腹部略带褐色。在地下的巢穴中以女王为中心集体生活,是一种有社会性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负责搜寻食物,单独或几只一起行动,以死后的昆虫、蚜虫分泌的蜜汁为食。5月~6月左右带有翅膀的雄蚁与雌蚁飞出蚁穴,进行婚飞。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并制造新巢穴。最初孵化的几只幼蚁由雌蚁抚养,当幼蚁成长为工蚁后雌蚁就转变为只负责产卵的蚁后。

    ●身长 约7~13mm(工蚁)
    ●成虫活动期 4月~11月
  • 暗足弓背蚁 蚁科
    暗足弓背蚁
    暗足弓背蚁 蚁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与日本弓背蚁并列为生活在日本的最大蚁类。蚁后体长可达到近2cm。最大的特征为头部和足呈黑色,胸部和腹部前方附近呈暗红色。有些个体只有胸部呈暗红色。暗足弓背蚁不在土壤中筑巢,而多在林中枯木或树木的根部筑巢,所以在都市区的公园内很难见到它的踪影。通常被观察到的多为工蚁,巢穴外一般为单独行动,不会列队行进。以小型昆虫的残骸,蚜虫所分泌的蜜汁为食。

    ●身长 约7~12mm
    ●成虫的活动期 5月~10月
  • 白尾灰蜻 蜻科
    白尾灰蜻
    白尾灰蜻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地区。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光照充足的草地、池塘、沼泽等水边。有时也飞到有小水坑的地方,是市区中常见的蜻蜓之一。春天羽化初期,雄虫与雌虫体色都为黄褐色,腹部生有黑色花纹。之后,雄虫随着性成熟,体色发生变化,从胸部到腹部覆生盐状的白色粉末,所以取名白尾灰蜻 。雌虫一生体色几乎都不会发生变化,别名亦称「麦秆蜻蜓」。繁殖期,雌虫会贴着水面飞行,时而把腹部末端点入水中产卵。

    ●体长/49~55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异色灰蜻 蜻科
    异色灰蜻
    异色灰蜻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地区。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林中、原野、稻田和小河等水边。喜有树阴等微暗的地方。体型比白尾灰蜻大一圈,雄虫随着性成熟,从胸部附近到腹部同样覆生白色粉被。比较起来,本种体表蓝色更深。雌虫体色同样为黄色。白尾灰蜻眼睛为蓝绿色,而异色灰蜻眼睛几乎为黑色或黑褐色。腹部肥大粗壮。主要以昆虫为饵食,除了苍蝇和蚊子以外,也吃蝴蝶和蛾子等。

    ●体长/50~60mm
    ●成虫活动期/5~11月
  • 日本灰蜻 蜻科
    日本灰蜻
    日本灰蜻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栖息于平原乃至低山地带,经常出现在湿地、稻田、休耕田、池塘和沼泽等近水边。春天到初夏时节出现,与白尾灰蜻相同,成熟后的雄虫,腹部变为蓝白色,雌虫羽化后体色不变。但日本灰蜻的体型较小,并且腹部稍显肥大,翅根部略带褐色。

    ●体长/37~45mm
    ●成虫活动期/4~5月
  • 秋赤蜻 蜻科
    秋赤蜻
    秋赤蜻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自古就是一种常见的蜻蜓,大家所熟悉的代表作品「红蜻蜓」就是歌咏它的。但实际上,本种的头部和胸部并非红色。雄虫随着性成熟,腹部会从橙色变为深红色。6月左右在丘陵地的稻田和湿地羽化后,飞向高山地,为了避暑在山上度过夏天。成熟后,9月左右开始飞回低地或平原。比起以前数量有所减少,但在郊区的原野和空地等处也能看到它们成群飞舞的景象。外形极为相似的夏赤蜻性成熟特点是全身变红,夏天,也常出现在平原上。主要以苍蝇、蚊子等小昆虫类为食。

    ●体长/35~45mm
    ●成虫活动期/6~1
  • 深山茜 蜻科
    深山茜
    深山茜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较常出现在平原至山地水流较缓的溪流沿岸、稻田周边、池塘或沼泽等近水边。与秋赤蜻相同,身体染有红色,雄虫性成熟后,头部和腹部变成红色。前后翅尖端内侧生有红褐色的宽带形网状纹,在红蜻蜓中只有此种蜻蜓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极易辨别。雌虫体色不会变为红色,而是偏红的褐色,翅尖端还生有长方形网状纹,白色。经常在空中飞掠,捕食小昆虫。

    ●体长/30~4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巨圆臀大蜓 大蜓科
    巨圆臀大蜓
    巨圆臀大蜓 大蜓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和佐渡岛、对马、屋久岛、奄美大岛等岛屿。属日本产蜻蜓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达11厘米。主要生活在平原和低地的河流、湿地或山间溪流等处,不过,在市中心也可能看见它。眼睛硕大,呈深绿色,体大,黑色,一段距离横生一道黄色条纹,十分好看。在空中飞掠,捕食小型昆虫。雄虫有圈绳定界的习性,并会在领域范围内来回飞行。雌虫会在水面悬停,腹部点入水中产卵。

    ●体长/90~100mm
    ●成虫活动期/6~10月
  • 棱脊绿色蟌 色蟌科
    棱脊绿色蟌
    棱脊绿色蟌 色蟌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其他广阔的区域。属色蟌科,体型与豆娘差不多,正如名字所言,主要栖息在平原到山地清澈的河流或山间溪流边。前后翅形状基本相同,轻轻地煽动翅膀,优雅地飞舞。翅膀的颜色因个体和区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红褐色、淡橙色或无色透明的,各种各样。成虫初期,体色为具金属光泽的绿色,随着性成熟,体表浮生白色粉被。主要以水边的小型昆虫为食。

    ●体长/55~60mm
    ●成虫活动期/4~8月
  •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深山川蜻蛉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栖息于低地到山地清澈的河流和溪流边等处。是日本产色蟌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翅膀为茶褐色、半透明状,腹部为富有金属光泽的绿色,在水边悠然地飞来飞去,姿态十分优雅。雌虫靠近翅膀尖端的地方生有翅痣(翅尖端附近的四角形斑纹),腹部为褐色。雄虫会划分各自的领地,并在领地范围内与雌虫交尾。雌虫水下产卵,利用翅膀和体表的气膜,可以潜入水下近一个小时。

    ●体长/60~65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Davidius春蜓 春蜓科
    Davidius春蜓
    Davidius春蜓 春蜓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等地。主要生活在丘陵到山间的溪流或河流的中上游流域等地。名字源于19世纪法国动物学者Davidius先生的姓氏。身体为黑色,从胸部到腹部遍生黄色花纹。胸部侧面序生3大块黄色斑块,雄虫与雌虫的前足根部均为黄色。在高尾山附近的河流岸边较为常见,4月~5月开始出现。雄虫常常占据领地,然后停落在石头上,警戒周围,等候雌虫交尾。交尾后的雌虫,独自悬停在空中,并在水面产卵。

    ●体长/40~50mm
    ●成虫活动期/4~7月
  • 黒春蜓 春蜓科
    黒春蜓
    黒春蜓 春蜓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栖息于低地到山地近水源的溪流和湿地岸边、河流上游清澈的水域等处。与Davidius春蜓 的外形极为相似,但正如名字所示,黒春蜓雄虫的腹部几乎为黑色,侧面也没有黄色的斑纹。而且,胸部侧面的斑纹,中间的一块较小,前足根部也没有黄斑,这些特点都可以区分二者。雌虫单独悬停在空中,将卵产在水边苔藓或低矮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4月下旬开始羽化,到夏天都能看到它的身姿。

    ●体长/40~50mm
    ●成虫活动期/4~7月
  • 艾氏施春蜓 春蜓科
    艾氏施春蜓
    艾氏施春蜓 春蜓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小河和河流沿岸、水边的草丛里,也经常停栖在河滩的石头和树枝上舒缓地展开翅膀。5月下旬开始羽化,到8月左右,都能看到它。虽然日文名译为「小无霸勾蜓」,但实际上却属于春蜓科。它是春蜓种类中最大的一种,和无霸勾蜓相比,头小,后足极长,较易区分。捕食其他蜻蜓和蝉等各种昆虫活体。雄虫会划定自己的领地范围,停在石头或树枝上静止不动,警戒着周围,有时也来回飞舞巡逻。

    ●体长/80~90mm
    ●成虫活动期/5~8月
  • 昔蟌 昔蟌科
    昔蟌
    昔蟌 昔蟌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于生殖器等多个部位,都保留着原始的特征,因此,以「活化石」闻名世界。昔蟌科,除了现存的本种外,只有喜马拉雅和中国东北部各有一种存活。体型与春蜓相似,但前后翅形状基本相同,这一特点又与豆娘相近。主要栖息于河流上游和环绕树林的溪流等处,以苍蝇、蚊子等小型昆虫为饵食。雌虫将卵产在水边植物的茎上,孵化后的稚虫,在溪流的石缝等处生活。在水中度过7~8年之后上岸,在水边生活1个月之后羽化为成虫。

    ●体长/50~60mm
    ●成虫活动期/5月
  • 秋蝉 蝉科
    秋蝉
    秋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主要在平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树林中生活,停在树干上吸吮树液。在有大树的公园和梨树等果园里,也常会看到它们,是在全国最普通、常见的蝉之一。蝉类中,只有雄蝉才鸣叫,本种蝉的鸣声「jui」「jujujujui—」。这种鸣声,与用油炸东西的声音很相似,所以得名(日语:油蝉)。整个翅膀为不透明的茶褐色,上面缀有浓淡不一的花纹。雌蝉在树皮上产卵,孵化约需1年。幼虫在土中,从树木的根处吸食树汁存活,经6~7年后,从地下钻出,羽化为成虫。

    ●全长(从头到翅膀的先端)/50~60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寒蝉 蝉科
    寒蝉
    寒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在平原到低山的树林和杂木林中栖息。也出现在城市公园里和路边的林荫树上等。飞到各种树木上,吸食树液。最常出现在8~9月间。鸣声如同名字;「oshitsukutsuku」声调独特,令人印象深刻。不分上、下午,随时都在叫。身体颜色从黄褐色到黑色,并缀有绿色花纹。雄蝉和雌蝉,体型大小并无太大差异,雄蝉的腹部,几乎是一个圆形的空腔,雌蝉的腹部末端,则有一个尖尖的产卵管。

    ●全长/约45cm
    ●成虫活动期/7~10月
  • 茅蜩 蝉科
    茅蜩
    茅蜩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国、九州和屋久岛等地。主要栖息在平原到低山的树林中。6月左右开始出现,是较早出现的一种,7月为最盛期。如同它的(日文)名字「傍晚」一样,暮色将近时,便发出「hihihihihi」金属般的鸣声,但文字上却常常表现为「假名假名」。天色还在微暗时,就能听到它的鸣叫,阴天的话,白天有时也叫。身体的颜色虽有差异,但大多底色为茶褐色,各处均缀有绿色和黑色花纹。雄性腹部大,但几乎为空洞,雌性的腹尾尖尖的。身体附有象白棉一样的东西,但这是所谓的名和蝉寄蛾的幼虫,为本种寄生。

    ●全长/40~5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鸣鸣蝉 蝉科
    鸣鸣蝉
    鸣鸣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地区。栖息在平原乃至山地的树林中。在关东,是与秋蝉齐名的最常见的蝉,城市林荫树和公园里的树木上也是它们常出现的地方。从7月中旬左右开始出现,像它们的名字鸣鸣蝉一样,「min,min,min,min」地叫声很大。身体黑色,有绿色的花斑,背部中间的白色,像喷洒的白粉一样。也有极少全身黑色和被称作mikado的全身绿色的蝉。翅膀透明,几乎比身体长/出一倍。与其它的蝉同样,尖尖的嘴,刺入树中,吸食树液。从卵孵化的幼虫,到成虫,需经6年的时间。

    ●全长/55~63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伊锥同蝽 同蝽科
    伊锥同蝽
    伊锥同蝽 同蝽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奄美大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背面呈茶褐色,上翅、露出的腹部以及足部都呈绿色或黄绿色。胸部两端尖锐,属于同蝽科昆虫,背部上半部分的黄白色心形斑纹十分显眼。日文名中的“Esaki(江崎)”是为了纪念日本昆虫学家---江崎悌三博士。经常出现在灯台树、野漆树、土当归、食茱萸等树木的枝干上,并吸食其树液。雌虫有保护虫卵的习性,在灯台树等树木的叶片背后产卵后便守在虫卵周围,孵化后的一段时间也会守在幼虫周围防止天敌捕食。

    ●身长 约10~12mm
    ●成虫活动期 5月~10月
  • 金绿宽盾蝽 盾蝽科
    金绿宽盾蝽
    金绿宽盾蝽 盾蝽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虫体呈绿色,有金属光泽,并有接近红铜色的条纹。属于盾蝽科中较漂亮的品种而广为人知。幼虫呈白色,有黑色斑点。与色彩绚丽的成虫有较大反差。有些幼虫身上的黑色斑纹酷似人的笑脸。幼虫在6月左右长成成虫,经常停留在树干或枝叶上。利用锋利的口器扎入旌节花、赤阳、日本扁柏、灯台树、杉树、食茱萸等树木的树皮,并吸食树液。幼虫也吸食树木、果实和树叶的汁液。

    ●身长 约17~20mm
    ●成虫活动期 6月~8月
  • 黑尾大叶蝉 叶蝉科
    黑尾大叶蝉
    黑尾大叶蝉 叶蝉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树林、草地及农田、庭院、街道的花坛等都可被观察到。身体呈绿色或黄绿色,头胸部有少量黑色斑点,翅的下部也为黑色。名字中的“黑尾”正是由此而来。白天栖息在草木树叶的背面,到了夜晚出来活动,多聚集在灯光附近。吸食桑树、悬勾子、葡萄类植物的树液,食性很广泛,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被视为害虫。如同日文名中“横爬”二字所示,黑尾大叶蝉在感到危险时会迅速水平起飞,并躲入树叶背面藏身。

    ●身长 约6~8mm
    ●成虫活动期 3月~11月
  • 碧蛾蜡蝉 青翅羽衣科
    碧蛾蜡蝉
    碧蛾蜡蝉 青翅羽衣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西南诸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草地及花坛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明亮的淡绿色,前翅三角形,翅缘呈粉红色,“羽衣”两字形容得恰到好处。后翅呈白色,平时收缩在前翅下。青翅羽衣科其他种类如鼈甲羽衣等在停留时翅膀展开,而碧蛾蜡蝉在停留时翅膀仍然收拢呈直立状。成虫在7月中下旬左右开始出现,经常成排停留在植物的茎秆上。如果被触碰,会一下子起飞逃离。幼虫和成虫都吸食桑树、橘树等多种草木的汁液。在初夏的5月左右虫卵孵化为幼虫,身体上覆盖白色棉状分泌物,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天敌捕食。

    ●身长 约9~11mm
    ●成虫活动期 7月~10月
  • 鼈甲羽衣 广翅蜡蝉科
    鼈甲羽衣
    鼈甲羽衣 广翅蜡蝉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对马、屋久岛等岛屿地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开阔草地等光照条件良好地区都可繁衍生息。只要是有绿化带的地方,就算是都市区也可以发现鼈甲羽衣的身影。体色存在个体差异,但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翅膀上有粗大的条状透明带。前端附近有黑斑,停留时翅展开的习性使它容易被误认为是蛾类。以柑橘等芸香科植物、葛等豆科植物、日本薯蓣、空木等多种植物的汁液为食。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茎秆,从而吸食树液。幼虫有褐色和白色的斑纹,腹部前端有淡黄色的棉毛状组织。

    ●体长 约6~8mm
    ●成虫活动期 7月~9月
  • 大和蜂斗叶蝗虫 蝗虫科
    大和蜂斗叶蝗虫
    大和蜂斗叶蝗虫 蝗虫科
    分布于本州的东北地区直至近畿地区。在低地到低山乃至山地中繁衍生息,将森林周边的草地和树林等草木繁茂地带作为栖居之所。与蚂蚱很相似,但直到成虫,翅膀也没有躯体的一半长,不能飞。虽擅长使用后腿跳跃,但不够活跃,活动范围很小。名字源于它喜欢蜂斗叶的叶子,但也爱吃葛茎等各种草木的叶子等。成虫从7月下旬左右开始出现。从身体颜色上很难分辨出雄性和雌性,但雌性比雄性的体型略大。并且,雄性下腹部有突起。蜂斗叶蝗虫有很多相似的种类,在野外,只从外型上是很难分辨的。

    ●体长/22~30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yabukiri 螽斯科
    yabukiri
    yabukiri 螽斯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地区。是主要栖居于平原、山地草丛、杂木林周边的灌木丛等较高地方的蝈蝈儿的同类。 此种全身绿色,背部褐色,并有一条直线。翅膀(羽毛)与身体同样为绿色。成虫从6月下旬开始出现,发出特有的「Gi,Gi,Gi,Gi」的鸣声。幼虫虽为食草性,主食草叶和花粉等,但在向成虫成长的过程中,却趋于肉食倾向,有时捕食与自己体型大小不相上下的昆虫吃。腿上有一些锋利的倒刺,适合捕捉昆虫。

    ●体长/30~4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长瓣树蟋 蟋蟀科
    长瓣树蟋
    长瓣树蟋 蟋蟀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树林草丛和绿地处。身体细长,呈淡绿色,外形与蝗虫相近,但实际上是蟋蟀的同类。触角极长,是体长/的3倍。喜食葛、魁蒿等植物,所以在此类植物生长茂盛的草丛中经常能够看到它。也吃蚜虫等小虫子。是人们熟悉的秋季鸣虫的一种,常以「rururururu…」凄凉的声音鸣叫,人们习惯称之为「鸣虫女王」,它也是和歌中代表秋天的季语之一。

    ●体长/约15mm
    ●成虫活动期/8~11月
  • 日本饰蟋螽 蟋螽科
    日本饰蟋螽
    日本饰蟋螽 蟋螽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栖息在平原到山地的杂木林和草木繁茂处。具有介于蟋蟀和螽斯之间的特征,故取名日本饰蟋螽 。还具有不为人们熟悉的夜行性。没有蟋蟀和螽斯那样的发音器,所以不鸣叫。全身为有光泽的黄绿色,前翅背面为黄褐色。触角非常长,是体长/的3倍以上。常从口中吐出有粘性的线,用它粘结叶子做巢。白天多在巢里,晚上出来活动,捕食树上等处的昆虫,也喜欢树液和花蜜。

    ●体长/30~40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狭翅大刀螳 螳螂科
    狭翅大刀螳
    狭翅大刀螳 螳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西南群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草地、河岸、都市区的公园一带都可繁衍生息。
    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螳螂,有时就简单称呼其为螳螂。
    体色多为绿色,也有褐色的品种。
    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前足呈镰刀形,适于捕捉小型昆虫。经常潜伏在草丛、树干上等待猎物到来。
    当有昆虫靠近时会以极快的速度使用前足将其捕获。
    成虫也经常在蓟属植物的花朵附近停留。
    前足根部有橘红色的斑纹,与其十分相似的大螳螂为淡黄色斑纹,可通过颜色点加以区别。
    雌虫在秋季产卵,并会用海绵状的卵鞘将所有虫卵包裹在内。

    ●身长 约65~90mm
    ●成虫活动期 8月~10月
  • 棕污斑螳螂 螳螂科
    棕污斑螳螂
    棕污斑螳螂 螳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伊豆群岛、对马、屋久岛一带。在平地到山地、林间草地、农田耕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公园和庭院中也很常见。体色多为土黄色或深褐色,也有少数绿色的个体,但十分少见。前足内测有黑色的部分,十分明显。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出现,多在地面附近、倒伏的树木旁等地区活动。进入秋季后转而在枯草丛中活动。卵鞘细长,经常附着在地面附近的岩石或树干上。

    ●身长 约36~60mm
    ●成虫活动期 8月~11月
  • 日本姬螳 花螂科
    日本姬螳
    日本姬螳 花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西南群岛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间杂树林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螳螂。身长在3cm左右,成虫的腹部有发达的翅。体色分绿色和褐色两种,也有背部褐色前足绿色等混色个体。
    当察觉到危险时会伏下并停止活动,并会试图逃离。甚至会将足贴于腹部做出假死状。头部为两边稍宽的三角形,复眼发达,左右突出。刚从虫卵孵化的幼虫呈黑色,形似蚂蚁。

    ●身长 约25~32
    ●成虫活动期 6月~10月
※来自takao手法应用程序山的引用
もっと見る 閉じ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