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s
可与众多野生鸟类偶遇,也是游览高尾山的妙趣之一。高尾山的野生鸟类约有1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鸟之乐土,也被视为代表日本的观鸟点之一。为了繁殖或越冬而飞来的夏季候鸟、冬季候鸟,还有常住高尾山的留鸟,到繁殖期时或圈绳定界时会放出各种鸟鸣声。游客可观赏这些野鸟的百态身姿,悦目悦耳。
-
栖息于河滩、田地或明亮的山林中,也常出现在城市公园里,为常见鸟类。
体羽黑灰色,脸颊白色。
喙与脚为显眼的橙黄色。
雄鸟头部为黑色,而雌鸟的则为灰色,很容易分辨。
一年中,大多结群生活,夜晚返回固定的巢穴。
秋天到冬天的傍晚时分,甚至可看到几万只鸟结成的大集群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吃虫子、蚯蚓、果实或树种。
特别喜欢聚集在割完草后的草坪或草甸上。
筑巢于树洞里,也有时在民居房屋的墙缝、窗檐下筑巢,另外,还常在箱巢内营巢,巢材为枯草或羽毛。
繁殖期从3月下旬到7月,每巢产卵5~6枚。
●体长/24cm
●季节/1月~12月(留鸟) -
栖息于清澈的山间河流中,名字看上去似乎与乌鸦有某种关系,但它却并不是乌鸦的近缘。
除繁殖期以外,大多单独行动、创建自己的领地。
从不远离水域,飞行时,紧贴着水面飞上飞下。
鸣声「zhi-zhi-」。
常停在岩石和漂流木材上休息,每当这时,会上下摆动尾羽、啪啪地半打开翅膀。
粗胖的体型、粗壮有力的脚,是它明显的的特征。
凭借一双健壮的脚,可在河底潜行,也能向上游浮游,在水中捕食鸢蝼蛄、石蝇等水生昆虫和小鱼。
繁殖期从2月下旬开始至6月左右,比其他鸟类略早。
营巢于小瀑布和水坝深处的岩石坑洼处,巢材为苔藓,每巢产卵4~6枚。
●体长/22cm
●季节/1月~12月(留鳥) -
是日本斑鸫中最大的一种。
片片翼羽皆为金黄色缀黑色斑纹,看上去与虎的花纹完全一样。
故命名为虎斑地鸫,常栖息于幽暗的树林中,觅食时,在地面上跳来跳去,翻动落叶,寻找虫子、蚯蚓和蜗牛吃。
觉得危险时,会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停在树枝上。
夜间像吹口哨一样「hi-,hyu-」地鸣啭,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因此,很早以前就有虎斑地鸫是妖怪的原形的说法。
繁殖期从4月上旬开始至7月。
营巢于树杈根部,巢材为苔藓和松叶,每巢产卵4~5枚。
●体长/30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或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是为了越冬而迁至日本的鸟类,贯穿俄罗斯与中国东北的乌苏里江流域和朝鲜半岛,是它的故乡。
在日本,从平原到山林都是它们的栖息地,也常出现在多树的公园和果园里。
总是在微暗的林间地面跳跃奔走,从不到明亮的开阔地域。
在落叶的下面和土中寻食蚯蚓、昆虫和幼虫,也吃树种。
雄鸟与雌鸟的颜色几乎相同。
头灰色,背深褐色中缀暗绿色,腹灰色,但腹下中心的地方,像它的名字一样,有耀眼的白色带。
叫声「kyokyokyo」,飞起时,「tsi-」地高声鸣叫。
春天迁回北方,但也有在长崎县对马繁殖的。
●体长/25cm
●季节/11月~3月(冬候鸟) -
这是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栖所的鸟类。
雄鸟与雌鸟颜色几乎相同。
头黑色,胸前至两翼下有明显的橙色羽毛。
从平原到山地落叶松林等明亮的针叶林,都是它栖居的地方。
常在林中的地面上跳来跳去、啄土寻找蚯蚓和昆虫的幼虫吃,也吃树种。
繁殖期从5月上旬到8月上旬,这期间,雄鸟「krrn-krrn-zee」地鸣啭,展示它美妙的声音。
在缠有春藤的树枝或倾倒的树上,用枯草和苔藓营巢,巢形杯状。
每巢产卵3~5枚。
冬天飞下山来,也在城市的公园等处落脚,再迁往温暖的地方或东南亚越冬。
●体长/24cm
●季节/11月~3月(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秋天,从繁殖地西伯利亚大群迁往日本,是冬候鸟的代表。
散栖在日本各地;林间、田野、河滩乃至公园和住宅区的饵食台(人们施食的地方),到处都是它们活动的地方。
喜欢栖居在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丛中。
迁徙时结群,一到冬天,大多单独活动。
常看到它们在地面上跳跃奔走、驻足挺胸,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寻找食物。
它们常啄刨落叶、泥土以捕捉蚯蚓和昆虫的幼虫,喜食花卉树木的果实种子和桧树浆果。
鸣声「啾,啾,啾」,秋天迁徙时,「tsi-」地鸣叫飞翔。
春天再结群,繁殖时,迁回北方。
●体长/24cm
●季节/10月~4月(冬候鸟) -
春天,从越冬的东南亚迁回日本。
雄鸟从头到背深蓝色,腹部白色。
雌鸟全身橄榄褐色。
栖息于1500m以下高度的低山里,尤喜生活在枝叶繁茂的榉树等落叶阔叶林中。
单独或成对划建领地,捕食虫、蜘蛛和蚯蚓。
以灌木丛和低矮茂密的树丛为巢,很少出现在光线明亮的开阔地。
繁殖期5~7月,一到繁殖期,雄鸟便「chitchitchi」鸣啭。
在倾倒的树下的地面上,用松叶、干树枝和落叶筑成杯形巢,每巢产卵4~6枚。
秋天迁往中国南部和印度支那半岛。
●体长/14cm
●季节/4月~10月(夏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雄鸟从头顶至尾上覆羽为鲜艳的蓝色,唯有两肋下的橙色,是它明显的特征。
雌鸟的羽体为茶色缀绿色。
它们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换巢营。
春天到夏天,为了孵育幼雏,栖息在约1500m(高)的山地针叶林中。
冬天将近时,来到低地生活,常出现在高尾山这样的森林地带或多树木的公园里。
大多单只行动,雄、雌鸟共同创建领地。
常捕食虫、蜈蚣、蜘蛛等,冬天也常吃树种。
繁殖期6月~8月,雄鸟停在高高的树枝上「pichichuri,hyororo」地鸣啭。
在倾倒的树根等处,用苔藓和枯叶等营造杯形巢,每巢产卵3~5枚。
●体长/14cm
●季节/11月~3月(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秋天,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至日本。
在低山的树林、河滩、公园等明亮、开阔的地方越冬。
雄鸟头和颈后为银色,腹部为鲜艳的橙色。
雌鸟的尾羽也沾有橙色,但全身为灰色。
刚迁来时,常停立在突出的树枝或柱桩上,「hiihii」鸣叫,以宣示自己的领地。
宣示仪式结束后,开始摆动尾巴发出「嘎-嘎-嘎」的鸣声,这种声音,与击石打火的声音非常相似,所以(日文)命名为「hitaki」。
喜单独活动,捕食虫和蜘蛛,也吃矮树篱笆的欧卫矛和桧树浆果。
初春迁回北方孵育繁殖。
●体长/14cm
●季节/10月~3月(冬候鸟) -
春天,由越冬地东南亚迁回日本。
从平原到山地光透好的树林都是它们的栖息地,除繁殖期外,大多单只活动。
它们会停在视线好的树枝上,瞄准目标,捕捉空中的飞虫,再回到原来的树枝上进食捕到的猎物。
北灰鹟习惯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
繁殖期从5月下旬开始到6月下旬,繁殖期一到,雄鸟「tit-tit-tit-tit」鸣啭。
在水平延伸的粗壮的横树枝上营巢,并用蜘蛛网把苔藓和树皮粘贴在巢的外侧,伪装得跟树疙瘩一模一样。
每巢产卵4~5枚。
10月左右,孵育期结束,再次迎来迁徙季节,它们甚至会出现在城市的公园等处。
●体长/13cm
●季节/4月~10月(夏候鸟) -
春天由东南亚迁回日本。
多栖息在从平原乃至高山的高大树木密集处。
雄鸟与它的名字一样,从喉部直到到胸下为鲜艳醒目的黄色。
雌鸟从头到背为深沉的橄榄灰色。
常安静地停在树枝上,寻找粘附在树枝和叶子上的虫、蜘蛛吃,有时也捕食空中的飞虫。
繁殖期5月~7月,雄鸟用「pikkororo」「tsukutsukuo-shi」等各种各样的变奏调鸣啭,更擅长模仿其他鸟鸣声。
在树穴、屋檐下和窗檐等处筑巢,巢材为落叶和苔癣,每巢产卵4~6枚。
在春天和秋天的迁徙期里,也常出现在城市的公园里。
●体长/15cm
●季节/4月~10月(夏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春天从东南亚迁回日本。
栖息于山林中,大多在近湖泊、沼泽和溪流的林缘地生活。
雄鸟从头至尾为鲜艳的钴蓝色。
雌鸟为浅茶色。
繁殖期,雄鸟在高高的树梢上「piri-ri-,chew-bi-bi,jiji」地鸣啭,宣示自己的领地。
白腹鹟的鸣声美妙动听,与黄莺、知更鸟一起被誉为「日本三大啼鸟」。
并且,在创建领地中,雄鸟还有提前预定几处鸣啭的地方、并按指定的时间移动着鸣啭的习惯。
5月~7月,在悬崖的坑洼处,用苔藓营筑深凹的杯形巢,每巢产卵3~5枚。
秋天迁往越冬地。
●体长/16cm
●季节/4月~10月(夏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是原本从中国南部入侵到东南亚北部繁殖下来的外来种。
在中国,为了欣赏它的叫声,常被作为宠物笼养。
在日本也常作为宠物被笼养,但有跑掉或放飞的,因此发展成为野生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在东北南部、关东、中部及九州北部等日本各地的山林里落户。
喜欢在靠近民宅的低山杂木林和竹草丛中栖息,是高尾山的常见鸟类。
整个羽体为深黄棕色。
眼圈的白色向后延伸成一条白线,状如眉纹,格外显眼。「pi-yo,pi-yo,kyoko,kyoko,kyu,kyu」地高声鸣啭,在地面来回跳跃捉虫,秋天也吃树木的果实。
●体长/25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是原本从中国南部入侵到东南亚北部繁殖下来的外来种。
若把一对儿雌雄鸟分开笼养的话,它们会互相召唤鸣叫,故得名「相思鸟」。
此鸟羽色艳丽,样子可爱,鸣声婉转动听,作为啼鸟,在中国十分受人欢迎。
很早以前,在日本是人们喜爱、饲养的笼养观赏鸟,而后逃出野生化。
1970年后半期,在九州被确认后,数量有所增加,最先发现于高尾山,后在日本各地繁衍生息。
从头至背羽橄榄绿色、眼周围淡黄色、胸为橙黄色。
常在樫树等阔叶林中茂密的灌木丛中栖息。
以虫子、树木果实或草种为食。常「古儿-古儿-古儿」地嘈杂鸣啭。
●体长/15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是在全国随处可见的、非常近人的一种鸟类。
它们生活在稻田、原野、河滩、市街等处。
多「啾-啾-」地鸣叫。
繁殖期,雄鸟则「啁-啁-啾-啾」地鸣啭。
通常不会出现在人烟罕至的山里,喜欢栖居在人家或山上的小木屋环境中。
繁殖期外,常在灌木丛或树林中结群活动。
冬天,树叶落光,难以栖息时,它们会努力在电线杆上的变压器空隙间营巢。
平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草木种子或人们施与的面包屑、谷物等。
孵育期,也捕食虫子。
3~8月为繁殖期,在屋顶的空隙等处筑巢,巢材为枯草或羽毛,每巢产卵5~6枚。
●体长/14cm
●季节/1月~12月(留鸟) -
栖息于河流,池塘,湖泊等水域岸边,亦喜欢生活在溪流边。
有时也出现在城市公园的池塘边。
细长的尾羽及纤瘦的体型是其典型的特征。雄鸟与雌鸟基本同色。
背部呈灰色,胸部为黄色。
喉部通常为白色,但夏季,雄鸟喉部会长有黑色羽毛。
繁殖期外单只活动,常常上下摆动着尾羽,在水边匆忙地来回奔走,觅食隐藏在水中或岩石后的水生昆虫。
也捕食空中的飞虫。
4~7月为繁殖期,雄鸟常停栖在屋顶或电线等处「ja-ja-ja-ja.......」地鸣啭。
筑巢于岩石的坑洼处或屋檐下,巢材为小树枝或枯草,每巢产卵4~6枚。
●体长/20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或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喜欢生活在近水边,常出现在原野、稻田、城市公园的池塘边。
雄鸟与雌鸟基本同色。
特征是白色的脸部有一条穿过眼睛的黑色贯眼纹。
夏天,背羽变成黑色,形成明显的黑白对比。
尾巴不停地上下摆动、两脚交替着敏捷地来回奔走。
在地上或水中觅食蚯蚓或昆虫,有时也在空中捕食飞虫。
常以「jilin-jilin-」婉转的声音鸣叫,飞起时也「jilin-jilin-」地鸣啭。
领地意识极强,经常因为领地受到威胁,与灰鹡鸰或日本鹡鸰打架。
4~7月为繁殖期,筑巢于矮墙间或屋檐下等处,巢形杯状,巢材为枯草、草根,每巢产卵5~6枚。
●体长/21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或漂鸟) -
日本独有的鹡鸰(鸟)的同类。
常栖息于河流上游、池塘或湖泊的岸边。
体羽颜色与白鹡鸰黑背眼纹亚种极为相似,区别它们的特征在于,日本鹡鸰的脸为黑色,并具白色线条状眉纹。
雄鸟与雌鸟基本同色,但雄鸟体羽的黑色更深。
白天多单只或成对活动,夜晚结成小群,栖息在树上或屋檐下。
常上下震动尾羽,在水边敏捷地来回奔走,觅食蚯蚓或昆虫。
3月下旬到7月为繁殖期,雄鸟「tyotyoーjyoijyoijyoi」地鸣啭。
营巢于堤坝的坑洼或建筑物的空隙处,巢为杯形,巢材为枯叶。每巢产卵4~5枚。
孵育期结束之后,依旧成对越冬。
●体长/21cm
●季节/1月~12月(留鸟) -
秋天,从西伯利亚迁至日本越冬。
肩部与胸部的橙黄色十分显眼。
常栖息于山林、田地,特别是在收割完的稻田里经常能够看见它的身姿。
白天常以小集群进行活动,夜晚成群归巢。
秋天到冬天的傍晚,可以看到由许多小群集结成大群的鸟群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常啄食朝鲜花楸等树种,有时也落到地面上,跳跃着觅食虫子或草种。
落在开阔的地方寻找食物、一齐飞起,再飞往别处---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
初春时节,分散开来,5月中旬,迁回北方的繁殖地。
●体长/16cm
●季节/10月~5月(冬候鸟) -
栖息于河滩或田地附近的树林中,也常见于公园或住宅区。
体羽茶色缀橄榄色,喙呈肉粉色。
飞起时双翼上鲜艳的黄色条纹格外显眼。
繁殖期外结群生活,常聚集在河滩或田地上,跳来跳去寻找着自己喜欢的草种。
也喜欢吃饵食台上(人们施食的地方)的向日葵籽。
向日葵籽在嘴中转动,娴熟地呲壳食仁。
3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繁殖期,雄鸟「啾呦,啾呦,啾呦」「啾哩哩哩哩」不停地鸣啭。
在居民家附近的树上营巢,巢材为树皮、根茎、纸屑等,每巢产卵3~5枚。
平时以植物为食,但孵育期也捕食虫子或蜘蛛。
●体长/15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秋天,从西伯利亚迁至日本越冬。
从平原到低山的落叶松林等针叶林都是它们生活的地方。
雄鸟体羽呈黄色,头与喉部为黑色。
雌鸟体羽微黄,缀有暗褐条纹。
常以几十只规模结群活动,飞落地面觅食草种。
喜食日本扁柏、日本桤木、桦木等小型树木的果实。
常成群「toolee、tsuu—ee」地聒噪鸣叫,飞翔时也在鸣唱。
到了春天,大多向北迁徙,也有在北海道或本州的高海拔山脉针叶林中繁殖的。
迁徙期,常光顾住宅区公园或居民的院前。
●体长/12cm
●季节/11月~5月(冬候鸟) -
此鸟常随季节变化而变换栖居地,从秋天到初春,是高尾山地区的常见鸟类。
体羽呈灰色,头、翼羽和尾羽黑色。
雄鸟的特征是喉部红色。
繁殖期外小集群活动,以草木种子、树芽或虫子为食。
亦啄食樱花或梅花的花蕾。
因为特别喜欢染井吉野樱(樱花的一种),故在游览景区常会看到「麻烦鸟」之类的标签。
叫声「teu-teu-teu」,好像口哨声,由此得日文名uso(以前,日语口哨叫「uso」)。
繁殖期5~7月,在海拔1500m高的山林中哺育幼雏。
筑巢于日本铁杉等树上,巢为杯形,每巢产卵4~6枚。
●体长/16cm
●季节/11月~3月(漂鸟) -
在北海道和北日本的森林中繁殖,秋天迁往本州南部。
栖息于平原乃至山地的树林或杂木林中,也常见于公园或住宅区。
特点是喙粗、尾短、体型胖墩。
繁殖期外,多单只活动,以糙叶树、朴树、枫树等树芽或树种为食。
有时也飞到饵食台(人们施食的地方),用粗短的喙,娴熟地将向日葵籽衔入口中,呲壳食仁。
常停栖在树上,「嘁、嘁」地低鸣,时而边飞边「嘶-嘶-」地鸣叫。
春天迁徙期时,结成小群,开始北迁。
繁殖期5月~6月,以枯枝、草叶营巢于森林的树枝上,每巢产卵4~6枚。
●体长/19cm
●季节/11月~3月(冬候鸟) -
栖息于平原乃至低海拔山林中,可全年生活在高尾山。
雄鸟与雌鸟同色。
特点是头部黑色、尾羽很长、喙呈黄色且粗大。
鸣声似哨音「tsuki,hi,ho-si-」,听起来好像日语的(月亮)、(太阳)、(星星),故亦称为三光鸟。
主要生活在树上,以糙叶树、盐肤木等柔软的树木果实或嫩芽为食。
有时飞落地面,来回跳跃着啄食树草种子。
遇到外壳坚硬的种子,会用粗大的喙,娴熟地掰开来吃。
5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繁殖期。
喜在高树枝上筑巢,巢为杯状,巢材为植物的茎或根儿,每巢产卵3~4枚。
秋天到冬天,常飞至村落附近的杂木林或田地觅食。
●体长/23cm
●季节/1月~12月(留鸟或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喜栖息于森林周边、田地、河滩、草原、砍伐场等明亮开阔的地方,很少涉入密暗的森林。
体羽深棕色,背部长有黑色条纹。
雄鸟的脸部,恰如其名,长有白色图纹。
繁殖期外,多小集群活动,在地面上来回跳跃,用粗短的喙,不停地啄食树草种子。
孵育期也捕食虫子或蚯蚓。
进入繁殖期,雄鸟会停栖在树梢或电线等处,挺起胸脯,以各种调式不停地鸣啭。
4月中旬到7月下旬,在草丛中或低矮的树枝上营筑杯形巢,巢材为枯草或草茎,每巢产卵3~5枚。
●体长/17cm
●季节/1月~12月(留鸟) -
秋天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至日本。
因头顶部的羽冠高高竖起,看上去像「莫西干头」,故得(日文)名「頭高」。
看上去虽与三道眉草鹀极为相似,但只要细看一下头部,就会发现不同。
雄鸟在冬天和夏天里,头和脸颊羽毛的颜色是不同的;冬天,头和脸颊茶色,但到了夏天,头黑色、眼睛上方则出现白色图纹。
从平原到山地的河滩、田地、杂木林等处,都有小群田鹀栖息的影子。
喜聚集在附近有开阔树林的地方,常在地面上跳来跳去,啄食草木树种。
受到惊吓时,快速飞到树枝上,头上的羽毛也会竖起来。
常「chiu,chiu」地小声鸣叫,初春时节,会像云雀一样「啾儿啾啾、啾儿啾啾」地鸣啭。
●体长/15cm
●季节/11月~3月(冬候鸟) -
是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所的一种鸟。
到了秋天,就南下飞往温暖的地区,或作为冬候鸟迁至高尾山生活。
是三道眉草鹀的同类,体羽多呈茶色,但灰头鹀的特征是微沾黄色。
喜结小群,栖息于微暗的杂木林、细竹灌木丛或芦苇荡等处。
常活跃地在地上跳来蹦去,觅食树草种子、虫子或蜘蛛。
5月上旬到8月下旬为繁殖期。
雄鸟停栖在枝头「chipーtyo、chichichiー」地鸣啭以宣誓自己的领地。
在接近地面的低矮的树枝上,将枯草或草茎折弯,筑成杯状巢,每巢产卵4~5枚。
冬天有时也会来到城市公园的花草树丛中觅食。
●体长/16cm
●季节/11月~3月(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春天至夏天,栖息于北海道、本州北部的平原或山上,秋天南下。
冬天,作为冬候鸟,迁至高尾山生活。
雄鸟羽体全部为暗灰色,雌鸟为灰色缀黒褐色斑纹。
灰鹀的名字,即源于身体的颜色。
喜欢生活在微暗的地方,穿跃于竹林及茂密的草荫之间。
偶而会来到林间道上,但感觉到危险时,会立即隐匿到草木茂密的地方,是一种非常谨慎小心的鸟。
主要以树草种子为食,也捕食虫和蜘蛛。
6月是繁殖期。
进入繁殖期,平时从不出现在明亮处的雄鸟,会停立在枝头上,「hoichichichi」地鸣啭。
于灌木丛中筑巢,巢形杯状,巢材为落叶和常春藤,每巢产卵5枚。
●体长/17cm
●季节/11月~3月(漂鸟)(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