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ects
高尾山与箕面山(大阪)、贵船山(京都)并列为日本三大昆虫栖息地,栖息着数千种昆虫,因其种类的多样化及与市中心相距不远的交通便利性,作为研究昆虫的圣地,自古以来备受青睐。因其特有的经纬度,在高尾山首次被发现的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如高尾扁齿舟蛾和高尾翘翅天牛等以高尾山命名的多种昆虫。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以平原、山地的森林或草地等为栖息地。幼虫以华箬竹为主要食草,所以,在山白竹和miyakozasa(一种竹)生长茂盛的竹林里,经常能看到它。翅表为黑褐色,靠近身体的部分为黄褐色,并遍布白色点状斑纹。翅里为黄褐色,浮生黑色翅脉,并缀有多个乳黄色斑点。活动灵敏,白天,常在竹草丛或杂木林中直线飞舞,吸食泽兰属和蓟类等的花蜜。也经常聚集在动物的粪便上。常能看到大群黄条褐弄蝶 吸水的景象。雄蝶还有圈绳定界的习性。
●翅展/30~36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国、九州和种子岛、屋久岛等岛屿。以低山、丘陵地、山地的林缘或草地等阳光充足的地方为栖息地。正如名字所示,褐色的翅表缀有黄色的斑纹,特征明显。翅里几乎为同样的花纹,黄褐色的翅底,斑纹不太明显。雄蝶翅前端尖凸,雌蝶较为圆滑。夏天常在杂木林或草地上翩翩起舞,吸食一年蓬或大蓟等的花蜜。有时也落在地面上吸水。幼虫以芒草、薏苡、狭叶青苦竹等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翅展/26~32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以低山地、山地的树林或高原、林缘等为栖息地。虽然名字(日文)前面加「姬」字,但体型大小与黄斑弄蝶没有太大差别。翅赭色,外缘有黑褐色宽带纹,中室缀有网眼状斑纹,可区分于黄斑弄蝶。雌蝶翅表为暗褐色,遍布黄色斑纹。翅里雌雄同色,都由橙色到浅黄褐色,沿翅脉生有脉络状花纹。白天,在树林内低飞,动作俊俏敏捷。喜食一年蓬和蓟等的花蜜。幼虫以求米草、yamakamoasiboso等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翅展/25~30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的部分区域及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在平原到低山的树林中栖息。春天到初秋时节出现,白天,常在树木茂盛的林间翩跹起舞。翅面黑褐色,前翅中室缀有3枚硕大的白色斑点,尖端附近并列排有细小的白色斑点。根据地域不同,翅膀的花纹也不同,近畿以西的地方出现的个体,后翅也序生白色斑纹,与前翅斑纹连接,形成带状。喜食一年蓬和蓟等的花蜜,也聚集在动物的粪便上或落在地上吸水。幼虫以日本薯蓣的叶子为食。雄蝶有划分领域、圈绳定界的习性。
●翅展/33~36mm
●成虫活动期/4~10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喜栖息在低地、山地的落叶阔叶林和开阔的杂木林等光照充足的地方。翅表为暗褐色,前翅缀有复杂的波浪状花纹,雄蝶有紫色光泽,雌蝶为明亮的白色条状花纹。后翅内外两侧都缀有黄色斑点。白天,在森林中飞舞,吸食东北堇菜和蒲公英等的花蜜。也常落在地面上,张开翅膀享受日光浴。生命短暂,只在3~4月间出现。幼虫以麻栎、枹栎、槲树等的叶子为食。
●翅展/36~40mm
●成虫活动期/3~4月 -
分布于东北南部以西的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以平原、低山地的森林和草地等为主要栖息地。翅表底色为黑褐色,靠近身体的部分为黄褐色,前翅表面缀有数个硕大的白色斑点。翅里为黄褐色,并镶有多个带有黑边的白色斑点,这是区别于其他蝴蝶的重要特征。白天翩翩飞舞,聚集在矮桃和一年蓬等的花朵上,吸食花蜜。也会落在有水的地方吸水。幼虫以大油芒和黄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为食。羽化的雄蝶还会在这些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上划定自己的活动范围。
●翅展/32~37mm
●成虫活动期/6~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都可繁衍生息。体型较大的天蚕蛾翅展可达到约15cm,是本州地区体型最大的蛾类。古时从天蚕蛾的茧中抽丝用于纺织,由多见于山地,因此在日文中得名“山茧蛾”。翅膀颜色有红褐色或土黄色等,个体差异较大,从前端沿外沿有暗褐色的长条纹。中央附近有眼状纹。雌蛾与雄蛾的触角不同,雄蛾触角呈羽毛状,而雌蛾触角呈梳齿状。成虫在夜间活动,经常出现在灯光附近。成虫不取食,依靠幼虫时期积蓄的养分生存。幼虫以麻栎、枹栎等植物为食。茧与蚕蛾相似,呈淡绿色。
●翅展 约110~150mm
●成虫活动期 8~9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都可繁衍生息。
与天蚕蛾相比体型小了近1倍,翅膀整体呈暗淡的绿色,前翅的前半部分呈白色。翅膀边缘呈茶褐色,各翅中央附近有巨大的眼状纹。也有翅膀边缘为红褐色的品种,以及底色为亮黄褐色的品种。
与天蚕蛾相比,成虫出现的时期更晚,同为夜间活动。成虫与其他天蚕蛾科近缘种相同,都不取食。幼虫以麻栎、空木、榉树等树木的叶为食。
●翅展 约85~105mm
●成虫活动期 9月~11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杂树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日文名“楠蚕”正是取其“生活在楠木上的蚕”之意。体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个体差异很大。后翅(两对翅中位于后方的翅)中央有明显的眼状斑纹。
前翅(两对翅中位于前方的翅)的眼状斑纹不完整。但前翅前端有酷似蜥蜴侧脸的斑纹。夜间与天蚕蛾一同聚集在灯光周围,白天在附近的屋檐下休息。幼虫呈绿色,有白色的长毛,因此在日本被称为“白发太郎”。幼虫以樟树、光叶榉、银杏等树木的叶为食。虫茧如竹篓般充满缝隙,因此被称为“透光的稻草包”。成虫羽化后,虫茧经常掉落在林道边的草丛中。
●翅展 约100~120mm
●成虫活动期 8月~10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高原一带都可繁衍生息。翅膀呈蓝白色或淡绿色。前翅的前缘呈红色。前翅、后翅的中央附近都有较小的眼状斑纹。雌蛾与雄蛾的触角不同,雄蛾触角呈羽毛状,而刺蛾触角呈梳齿状。雄蛾有较长的尾状突起,而相比之下雌蛾的尾状突起较短。成虫每年有2次活动期,分别在初夏和盛夏的7~8月间。经常出现在灯光附近。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依靠幼虫时期积蓄的养分生存。幼虫以枹栎、梅树、杏、石榴、梨、苹果等各类树木的叶为食。
●翅展 约80~120mm
●成虫活动期 4~5月、7~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低矮山坡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前翅呈灰褐色,有浓淡不一的复杂斑纹,与树皮十分相似,但后翅呈白色,有2条粗大的黑色带状条纹。翅收拢后,看不到后翅,停留在树皮上时形成保护色,极难被察觉。但在受到惊吓时展开前翅并露出后翅,以警告天敌不要靠近。白天多停留在较大树木的树干或枝条上休息。夜间出来活动,在各种树木间飞舞并吸食树液。幼虫以蔷薇科灰叶稠李的树叶为食。
●翅展 约80~95mm
●成虫活动期 7月~10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伊豆群岛、对马、西南群岛一带。从低矮山坡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翅呈灰色或茶褐色,酷似树皮,在树上停留时几乎无法分辨。近缘蛾类很多,翅也多呈树皮状花纹,但多因为花纹左右对称或因形成不自然的隆起而被察觉。白顶突峰尺蛾属于大型蛾类,在早春3月~4月期间出现,雄蛾经常出现在灯光附近。幼虫为尺蠖虫,颜色也与树皮相近。幼虫可以苹果、梨、山茶、栗、麻栎、枹栎等多种树木的树叶为食。
●翅展 约40~75mm
●成虫活动期 3月~4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是为数不多的在冬季活动的昆虫之一,成虫活动期从晚秋持续到第二年1月左右。成虫的前翅呈茶褐色或黄褐色,有暗褐色的带状条纹。
与十分相似的近缘品种大黄尺松尺蛾相比,褐色带状条纹有明显的扭曲,可通过此特点加以区别。后翅相比前翅的褐色更淡。雌蛾身长在11~15mm左右,但没有翅,通过发达的长足行走移动。体型酷似椿象的幼虫,白色身体上有黑色的斑点。幼虫以枹木、杨属、杨柳、蔷薇、杜鹃等多种植物的树叶为食。
●翅展 约34~45mm
●成虫活动期 11月~1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西南群岛一带,在全日本都可观察到。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中都可繁衍生息。在高尾山山道两边的树叶上也可观察到。翅呈白色,前翅有2条褐色的带状条纹,全身都有抓痕般的花纹。与近缘品种白翅尺蛾相比,其带状条纹间为全白,没有斑纹,可通过此特点加以区分。雪尾尺蛾有尖细的尾状突起,附近有2个红褐色的斑点。雌蛾的体型比雄蛾大一倍。在初夏到秋季出现,在各种花上停留并吸食花蜜。幼虫以山毛榉科、榆科、豆科、忍冬科等多种植物的树叶为食。
●成虫活动期 5月~10月
●翅展 约36~59mm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御藏岛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林绿地、沿河一带林道都可繁衍生息。翅展不到3cm,属于小型蛾类,多生活在略潮湿的树荫下、沿河一带的草地等区域。翅为黑色,中央有白色带状条纹。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成虫翅缘和翅根有白色斑点或白色条纹状斑纹。在白天活动,飞舞的样子常被误认为是蝴蝶。成虫一年有2次活动期,分别在初夏和盛夏。吸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幼虫以山粗齿绣球花的树叶为食。
●翅展 约20~26mm
●成虫活动期 5月、7月~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原野等区域都可繁衍生息。翅呈黑色,有斑点状的透明部分,如同小鹿的花纹,因此得名鹿蛾。翅细长,躯干黑色,有黄色的带状花纹,酷似蜜蜂的同类。雌蛾的腹部比雄蛾粗大。活动期在初夏到初秋之间。天白出来活动,吸食多种花的花蜜。
幼虫为全黑的毛虫,以三叶草、蒲公英、羊蹄等生长于河岸原野的植物为食。
●翅展 约30~37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岛、对马、千岛列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原野等区域都可繁衍生息。翅呈黑色,前翅有1个角状白色斑点,后翅有2个。因为斑点横向排列(酷似窗户),因此在日文中得名“窗蝶”。全翅有分散的黄色斑点。头部和胸部的背面有黄色部分,酷似弄蝶。
在早春和夏季十分常见,在高尾山的山间林道边的草丛中很容易观察到。成虫在白天活动,在林间草地飞舞,吸食各种花的花蜜。幼虫以钝齿铁线莲等植物的叶片为食。
●翅展 约14~17mm
●成虫活动期 4月~9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岛、对马等岛屿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地树林、绿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日光照射下,翅膀在不同角度呈金色到齿铜色变化,带有金属光泽。前翅下部有1条金色带状条纹,呈横向,美丽的外观很难让人联想到是蛾类。
虫如其名,细白带长角蛾有较长的触角,雄蛾触角长度是前翅的3倍,雌蛾的触角长度是前翅的1.2倍。触角有一半呈羽毛状,黑色。成虫在初夏出现,白天活动,吸食花蜜。在一般草原都有分布,雄蛾经常成群在林地间飞舞。
●翅展 约15~22mm
●成虫活动期 4月~5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属于蛾类,与以有毒的管花马兜铃为寄主,体内含有毒素的麝凤蝶十分相似,故得名。翅膀呈灰黑色,其上有黑色翅脉,与麝凤蝶几乎相同,有十分漂亮的尾状突起。但后翅翅缘上的红色斑点比麝凤蝶更鲜艳,体型也远小于麝凤蝶。在傍晚时开始活动,经常聚集与灯光附近,白天可以在树叶上被观察到。常在原野杂树林间飞舞,吸食各种花朵的花蜜。幼虫全身覆盖白色棉状绒毛,以狭叶四照花和灯台树的树叶为食。
●翅展 约55~60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属于比较常见的蛾类,不仅在山林中,在城市中心的公园内也可以被观察到。翅呈黑色,有淡黄色的斑纹,在白天活动,因此常被误认为是蝴蝶。斑纹的大小和形状有个体差异。成虫在每年的5~6月、8~9月间出现,吸食各种花朵的花蜜。幼虫以华东山柳的叶为食。幼虫体表及触须上覆盖有白色粉状物质。
●在翅展 约32~39mm
●成虫活动期 5月~6月、8月~9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以及日照条件良好的杂树林、沿河一带林道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虫体呈亮丽的蓝绿色,有金属光泽,并带有鲜艳的红色。是与金花虫同样有名的美丽昆虫。有发达的复眼和牙状大腭,十分醒目。多以小型昆虫为食,其捕猎时速度极其迅速,神似花猫,因此在日文中得名“斑猫”。当人靠近时会迅速起飞向前数米后落下,如此反复,似乎在为人引路,因此又有“引路虫”的别称。幼虫在土壤中筑巢,以靠近巢穴的蚂蚁等小型昆虫为食。
●身长 约18~20mm
●成虫活动期 4月~9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五岛列岛、屋久岛、种子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湿度较高的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仅在日本有分布的步行虫的近缘品种。成虫和幼虫都以蜗牛为主要食物,通过将细长的头伸入蜗牛壳内捕食躲在壳内的蜗牛,因此得名。翅已退化,无法飞行,也不会进行长距离迁徙,因此根据栖息地环境的不同,颜色和体型也有差别,同种步甲中也随地域有不同的亚种。生活在高尾山一带的步甲属于分布在关东到中部地区的亚种。全身呈泛蓝色的黑色。
●身长 约36~41mm (亚种)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分布在本州的中部以北一带。在平地到山地杂树林、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是关东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步甲虫,身体呈鲜绿色,有金属光泽,十分美丽。也有个别虫体的颜色呈红铜色。上翅有数条较细的条纹,与大多数步甲科昆虫一样,淡蓝步甲的后翅也已经退化,无法飞行。喜欢在较阴暗地区活动,白天几乎都躲在落叶下的泥土中或倒伏的树木下。夜间开始变得活跃,在地面捕食蚯蚓或蛾类幼虫、球潮虫等昆虫。也经常聚集在小型动物的尸体边。幼虫同样以小型昆虫为食。
●身长 约25~30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是分布在北海道到本州中部地区的黑步甲虫的亚种(表型上相似种群的集群,但因地理隔离,在分类学上有差异),分布在关东到新澙一带。在东京近郊与淡蓝步甲一样都十分常见。
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周边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体色呈红铜色,有金属光泽。个别虫体也呈绿色,极少个体没有光泽。鞘翅有细小的条纹,下翅退化无法飞行。喜欢生活在较阴暗地区,白天经常躲在落叶下树荫中,但也会在阴暗地区活动。夜间开始变得活跃,在地面附近捕食蚯蚓或蛾类幼虫、球潮虫等昆虫。
●身长 约20~23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宫古岛、石垣岛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及周边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经常可以在农田耕地,沿河一带被观察到。鞘翅后方有一对黄褐色的斑纹。头部和胸部为有光泽的蓝绿色,鞘翅略显棕褐色。背面生有金色的细毛,但并不十分起眼。白天在地面活动,捕捉蛾类及苍蝇幼虫等小型昆虫,也吃动物尸体。幼虫食性和成虫几乎相同。经常聚集在灯光周围。
●身长 约15~18mm
●成虫活动期 5月~10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伊豆诸岛、佐渡岛、对马、屋久岛等地。主要生活在平原到山地的森林和杂木林中。也是高尾山比较常见的一种锹形虫,初夏到秋天出现。体型小,但也有体型较大的锹形虫,长有相称的漂亮的大颚。白天也出来活动,但多数情况下都潜藏在树洞或树根的空隙处,日落后开始出来活动。常常跑到枹栎或麻栎等树上舔食树液。因为体型小,还可以钻入大型锹形虫无法进入的树皮下的微小空隙中吸食树液。
●全长(包括大下颚)/20~55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生活在平原到山地海拔略高的森林和杂木林中。虽然名为条纹锹形虫,但只有小型的雄虫和雌虫的上翅,长有数条木纹状纵生纹。大型雄虫的背上没有花纹,极易与日本小锹形虫的雄虫混淆。区分的重点是日本小锹形虫大颚内侧的突起是三角形的,而条纹锹形虫的是带有棱角的。主要以麻栎、枹栎、柳树等的树液为食。也经常聚集在灯光下。幼虫在麻栎或枹栎的朽木中生长。
●全长/15~3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对马、屋久岛等岛屿。生活在以低地为主的杂木林中。体色暗褐到红褐色,巨大的下颚中间弯曲,孩子们十分喜欢它。但雄虫有个体差异,小型个体的下颚短小笔直。白天,多在树上比较高的地方休息,夜间出来活动,经常飞到麻栎、柳树、枹栎等的树上食树液。锹甲科中大多数种类能度过冬天,但本种多与独角仙一样,只能存活一个夏天。
●全长/25~75mm
●成虫活动期/6~8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隐岐等岛屿。主要栖息于平原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榉树林中。粗犷冷酷的外形深受人们喜欢,但与日本小锹形虫和锯锹形虫相比,活动区域有限。明显特征是头部背面长有突起,这与大下颚一样体型越大越明显,小型个体也有完全没有的。体色黑褐色到红褐色,体表生有金色短毛。雌虫全身黑褐色。白天虽然也经常出来活动,但夜间更活跃。常飞到麻栎、枹栎等树上舔食树液。
●全长/30~8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雄虫拥有一支雄壮有力的犄角,被称为「日本昆虫之王」,不论现在还是过去,都是孩子们极为喜欢的昆虫,实际上不仅日本有,朝鲜半岛、中国、印度支那半岛北部等地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主要栖息于平原到山地的森林和杂木林中。日落后灵活地飞到麻栎和橡树等树上,聚集在树液处。足末端长有利爪,不仅可以支撑雄硕的身体,还可以紧紧抱住垂直的树干。用犄角和坚硬的身体占据树液,排挤其他昆虫。产在土中的卵,次年变为成虫,羽化后只有2~3个月的寿命。
●全长(包括触角)/30~50mm
●季节/6~8月 -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伊豆诸岛、五岛列岛、屋久岛等地。主要栖息在低地的杂木林和森林等处。也常见于高尾山的山路和林间小道上。也常出现于市中心的公园和林荫树上。身体扁平,头四方形,特征明显。体色有个体差异,从铜色到近绿色不定,但全都具有独特的光泽,非常漂亮。白天,聚集在麻栎、枹栎、柳树等树上食树液,飞行能力强,可以不打开前翅,只展开后翅飞行。
●体长/22~3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种子岛、屋久岛等地。栖息在低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森林处 。喜舔食麻栎、枹栎、柳树等阔叶树的树液。在7~8月短暂的夏季里,时常可以看到它和锹形虫、独角仙 、蜂等昆虫一起聚集在树上。体长/和生态等,与日铜罗花金龟几乎没有区别。日铜罗花金龟,因个体不同,体色也不同,而绿罗花金龟全部为具有金属光泽的深绿色。还有一种叫做黑罗花金龟,全身漆黑,但很少有机会看到。本种和黑罗花金龟在市中心几乎都看不到。
●体长/22~3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分布于本州。主要生活在低山地到山地的绿地和草丛等处。是只在初夏到夏季短暂的季节内出现的花潜(日文)的同类。雄虫背部长有大花纹,色彩艳丽,深受昆虫爱好者的喜欢。雌虫体色为黑色,背部花纹白色,看上去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昆虫。触角顶端分为3瓣,形状独特。在山路旁茂盛的花草树叶上,经常能够看到它们。白天经常飞来飞去,采食各种花的花粉。幼虫以朽木为食。
●体长/12~16mm
●成虫活动期/6~8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常在平原到山地的草木繁茂地带和草丛等处生活,幼虫生于土中,以各种植物柔软的根茎为食,有时也吃豆科为主的农作物的根茎。成虫以这些植物的新芽、叶子和花等为食,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害虫,比起自然环境更常见于田地等处。常常大量繁殖,集结成群,危害农作物。属小型金龟子,体长/1mm左右,头部到胸部为深绿色,色泽光亮,前翅表面红褐色具金属光泽,十分漂亮。初夏开始出现,白天经常可以看见它们落在食草上。
●体长/9~13mm
●成虫活动期/5~8月 -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除平原到山地林间和绿地之外,在农耕地和住宅区也也能看见它们。体色大多为黑色,具金属光泽,因个体差异,也有富紫色、蓝色或绿色光泽的,非常漂亮。也被称为「粪虫」,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贴着地面低飞,发出很大的振翅声,或在地面爬行寻找粪便。雌虫会将粪便搬运到土中加固,然后在上面产卵,从卵中孵化的幼虫就以这粪便为食,慢慢长大。在高尾山的山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它。
●体长/14~20mm
●成虫活动期/4~11月 -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栖息在平原到山地的杂木林和周边的草地、山林等处。虽然名字带有萤字,但实际上属于不发光的红萤科昆虫。正如名字所示,上翅为深紫红色,十分美丽,胸部为四角形,黑色,可以区别于其他红萤。特征是长有一对又大又漂亮的触角,雄虫的触角为梳状,雌虫的为锯齿状。初夏5月中旬开始出现。常在白天活动,飞来飞去,采食花蜜。体色鲜艳的,是有毒的警告色,与之体型类似的,也有很多属于其他种类的昆虫。
●体长/8~12mm
●季节/5~7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对马、屋久岛、种子岛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区森林、杂树林等地带都可繁衍生息。在日本,说道吉丁虫时一般多指彩艳吉丁虫。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美丽的昆虫,法隆寺内的“玉虫厨子”(玉虫佛龛)正是使用了彩艳吉丁虫的鞘翅作为装饰的原材料。体色呈绿色,有金属光泽,上有2条红褐色的纵向斑纹。随着照射光线的不同,也会呈蓝色或紫色,日文中的“玉虫色”(忽绿忽紫的颜色)一词正是由此而来。只在夏季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多在白天活动。以朴树、光叶榉等植物的树叶为食。成年雄虫经常在树木周围飞舞,而成年雌虫多停留在树叶上。幼虫以蛀食枯木为生。
●身长 约30~40mm
●成虫活动期 7月~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如果将其翻过来放置,会一下子跳转回去并发出清脆的“啪”声,因此广为人知。是一种叩甲科昆虫,体表覆盖有称之为“鳞毛”的褐色细毛,虫体看起来犹如生了锈一般。胸部背面的中央部分有一对瘤状突起。主要在林间树木上及草丛中活动。幼虫和成虫都为杂食性,以植物落叶、腐木、昆虫尸体等各种各样的食物为生。成虫在夜间经常聚集在灯光周围,也会吸食麻栎树的树液。
●身长 约12~16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小笠原及宫古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草原绿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在城市中的公园、路边行道树及绿化带一带也十分常见,是日本人最为熟悉的昆虫之一。虫如其名、七星瓢虫的鞘翅呈红色,有光泽,上面有7个较大的黑色斑点。在早春到初秋期间出现。为肉食性昆虫,因主要以生活在植物上的蚜虫为食而广为人知。在感到危险时会从足部关节处分泌黄色液体,有臭味,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天敌的捕食。幼虫为毛虫,也以蚜虫为食,外形与成虫差异较大。
●身长 约5~8mm
●成虫活动期 3月~11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草地及山谷溪流沿岸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产瓢虫中体型最大的品种,超过1cm的个体在瓢虫中实属罕见。鞘翅有光泽,排列有红黑相间的斑纹。
其花纹酷似乌龟的背甲,因此得名“大龟纹瓢虫”。在早春到初秋期间出现,成虫和幼虫主要以生活在胡桃楸和木胡桃树上的核桃扁叶甲、杨叶甲以及生活在杨柳类树木上的柳二十八斑叶甲等昆虫的幼虫为食。与其他瓢虫相同,当感知到危险时会从足部分泌带有臭味的液体。冬季临近时,会聚集在树皮缝隙、岩石裂缝中过冬。
●身长 约8~12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对马、佐渡等岛屿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地杂树林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身体呈蓝黑色,有光泽,胸部较细,腹部长而粗大,体型怪异。翅退化,鞘翅长度只有腹部的一半左右,没有下翅,无法飞行。多在地面活动,以植物的叶为食。雄虫的触角中央呈心形鼓起。雌虫在土壤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爬上植物的花朵等待蜜蜂类昆虫的到来,并且会攀附在它们的身上。随后跟随寄主回到巢穴后以寄主的虫卵以及储藏的花粉为食。体液中含有有毒物质,接触皮肤后会引起炎症,需要注意。
●身长 约9~23mm
●成虫活动期 4月~6月、10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在都市中心的行道树上也有它的身影,在高尾山上,属于经常可以在山道以及大树周围观察到的昆虫之一。足细长,经常在树木周围爬行,因此在日文中得名“绕树”。全身几乎纯黑色,背面稍带红褐色或蓝色,有光泽。鞘翅上有较浅的沟壑状条纹。以树干为主要食物,所以经常聚集在树林周围及腐木、枯木间。幼虫与成虫的食性相同,以蛀食腐木、倒下的树干以及木材为生。
●身长 约16~20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及草原绿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身体呈管状,细长,头部、胸部以及腹部都呈绿色,鲜艳且有金属光泽。触角与足呈淡黄褐色,关节附近呈暗褐色。和吉丁虫一样都是属于有金属光泽的漂亮甲虫,深受昆虫爱好者的喜爱。在早春到初夏期间出现,经常出现在山林中的八仙花、华东山柳等植物的花朵上,并以花蜜为主要食物。
●身长 约9~12mm
●成虫活动期 4月~6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区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农田耕地附近十分常见。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大多数葡萄丽叶甲的鞘翅大部分都呈红铜色,其他部分呈鲜亮的金属绿。随着观赏角度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十分漂亮。在早春到夏季出现,以野葡萄等葡萄类、蜡瓣花、薄荷等植物的叶为食。幼虫在土壤中以同类植物的根茎为食,幼虫和成虫都是公认的葡萄害虫。
●身长 约5~7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田园及河边草丛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虽然有着瓢虫一般的花纹,但属于叶甲科昆虫,头部和胸部呈黑色,有光泽,鞘翅呈黑色,上下并列有较大的橘红色斑纹。斑纹的样式和颜色在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有些个体斑纹宽大,而有些个体只有很小一部分呈橘红色。粗而长的触角也十分醒目。叶甲科昆虫随种类不同以不同植物的叶为食,二纹柱萤叶甲喜食虎杖,经常可在虎杖的叶片上发现他们的身影。此外,二纹柱萤叶甲也以羊蹄草、酸模的叶为食。
●身长 约7~9mm
●雌虫活动地区 4月~9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这类昆虫及近缘品种(包括一种叫做金盾龟金花虫的品种)多见为胸部和鞘翅偏大,向前突出,酷似笠或安全帽。足和触角可完全隐藏在下面。小窗龟金花虫从正上方观察略呈四边形,表面凹凸不平。鞘翅的前后部各有4处黑色斑纹,酷似伸出手脚的小乌龟。幼虫和成虫都以女萎的叶为食。雌虫产卵后,有在虫卵附近涂上粪便的习性。幼虫蜕皮后会继续带着蜕下的皮生长。
●身长 约4~7mm
●成虫活动期 5月~9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鞘翅突出的部分呈半透明状,身体上犹如覆盖了一层塑料一般。鞘翅后方边缘有一对黑色斑点,与腹部的暗色部分相连形成宽大的带状斑纹,犹如一个“一”字。从早春开始出现,以紫株、白棠子树、日本紫珠等植物的叶为食。多见于这些植物的叶背面,幼虫也以同类植物的叶片为食。幼虫有将自己的粪便和蜕下的皮置于尾部的习性。
●身长 约8~9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伊豆群岛北部岛屿、利尻岛、佐渡岛、隐岐岛、五岛列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原都可繁衍生息。上翅有黄褐色到白色的4条带状斑纹。足为黄褐色,身体细长,外形被认为是模仿蜜蜂而后进化而来。从6月中旬开始出现,是花天牛的近缘种,主要以绣球花类、圆锥绣球、栗树、菖蒲、灯台树等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有些品种和虎天牛也十分相似,可以通过胸部的细长部分加以区别。幼虫生活在鱼鳞云杉、红松等针叶树的树干内,蛀食树木。
●身长 12~20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及利尻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及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除头部外全身呈暗红色。
在高尾山分布较多,因为颜色醒目所以很容是被观察到。极个别个体的胸部呈黑色。触角比身体要短,前端呈锯齿状。在盛夏开始出现,经常在原野杂树林中飞舞觅食。停留在毛当归和圆锥绣球等植物的花上,取食花粉和花蜜。幼虫生活在鱼鳞云杉、库页冷杉等针叶树的枯木、倒下的树干或被砍伐后的树干中。
●身长 12~22mm
●成虫活动期 7月~9月 -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对马、屋久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虫长有金黄色的细小绒毛,如同天鹅绒般随着角度的不同显出不同的颜色和纹路。胸部背面有圆锥形的突起。5月左右开始出现,在夜间活动。白天经常栖息在树上或落叶下。日落后开始出来活动,经常在麻栎、枹栎、栗树等树木间飞舞觅食,吸食树液。常聚集在灯光下。雌虫在栗树和麻栎等树木的枯木中产卵。幼虫孵化后蛀食树干。
●身长 22~35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