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之寶

Insects

高尾山有數千種的昆蟲棲息,和大阪的箕面山和京都的貴船山並稱日本三大昆蟲棲息地,這裡物種極富多樣性又靠近都心,自古以來就是昆蟲研究愛好者的寶地。這也使得在高尾山首次發現的物種甚多,許多昆蟲的名稱都冠有高尾之名,例如高尾天社蛾和高尾目高天牛等。

  • 長綠天牛 天牛科
    長綠天牛
    長綠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禮文島、隱岐、對馬、屋久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森林及雜樹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身體細長,全身呈綠色,有金屬光澤。從不同角度看,有時泛露紅光。胸部側面有一對嬌小的突起。後足異常地長,有時甚至比蟲體更長。 經常生活在較為茂盛的草木間,和日照條件良好的雜木林中。以忍冬、空木、栗樹等樹木的花蜜為食。幼蟲蛀食栗樹、麻櫟、枹櫟等樹木。雌蟲與雄蟲交尾後,直到產卵都不會再與其他雄蟲交尾。雌雄蟲有共同生活的習性。

    ●身長 約15~21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竹紅天牛 天牛科
    竹紅天牛
    竹紅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佐渡、隱岐、對馬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雜樹林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胸部和上翅呈鮮豔的紅色,胸部排列有黑色的斑紋。頭部、觸角以及足呈黑色。雄蟲的觸角比身體更長,雌蟲觸角與身體幾乎同長,易於識別。與其十分相似的近緣種天牛,其上翅後方有一對黑色斑點,可藉此特點加以區別。從早春開始出現,以蔥、栗樹、野漆樹等植物的花蜜為食。幼蟲蛀食毛竹、剛竹等枯萎的竹子為生。有時在居住區的竹籬笆周圍可看到羽化的成蟲。

    ●身長 約13~17mm
    ●成蟲活動期 4~8月
  • Akajimatorakamikiri 天牛科
    Akajimatorakamikiri
    Akajimatorakamikiri 天牛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森林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蟲體上有紅色條紋狀斑紋,是虎天牛的近緣種。斑紋顏色有個體差異,顏色從鮮紅色到橘紅色,也有接近粉紅色的品種。身長不足2cm,屬於小型天牛;但觸角和足粗大,蟲體堅實。另有許多斑紋相似的天牛,但都不比這種天牛鮮豔,可通過顏色鮮豔程度加以區分。成蟲以光葉櫸等採伐後的斷木、大樹的樹皮以及虎杖、圓錐繡球等植物的花蜜為食。幼蟲以蛀食朴樹、狹葉朴、黑棗等樹木為生。

    ●身長 約13~17mm
    ●成蟲活動期 8~10月
  • Shirotorakamikiri 天牛科
    Shirotorakamikiri
    Shirotorakamikiri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利尻、佐渡、隱岐、對馬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幾乎為白色,屬於虎天牛的近緣種。但這種天牛的背部中央沒有黑色斑紋,因此可以藉由這點加以區分。體長略超過1cm,屬於小型天牛,從5月上旬開始出現。白天經常在草木茂盛的綠地間飛舞,常停留在栗樹、楓樹類、圓錐繡球等植物的花上,取食花粉和花蜜。雌蟲在山毛櫸、白櫟木、光葉櫸等植物的枯木,或採伐後的斷木中產卵,幼蟲孵化後以蛀食這類木材為生。

    ●身長 10~16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星天牛 天牛科
    星天牛
    星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佐渡、隱岐、對馬、種子島等島嶼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間雜樹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成蟲和幼蟲都以楊柳類、米櫧類、柑橘類、楓樹類等樹木為食,食性非常廣泛。在農田也十分常見,是最廣為人知的天牛之一。高尾山登山道也經常可以發現星天牛的身影。蟲體呈黑色,有光澤,上有白色斑紋。觸角呈天藍色和黑色的橫條花紋。雄蟲的觸角比身長要長近2倍,雌蟲的觸角約是身長的1.2倍。星天牛的蟲患經常會導致庭院內的樹木、行道樹等樹木枯死。

    ●身長 25~35mm
    ●成蟲活動期 6~8月
  • 黃星天牛 天牛科
    黃星天牛
    黃星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隱岐、對馬、壹岐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森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農田及市區的行道樹上也可窺見。具有很長的觸角,雄蟲觸角長度約可達到體長的3倍。多數蟲體呈黑色,上有黃白色或黃色的斑紋。在初夏到初秋期間活動,以無花果、桑樹、柑橘類樹木為食,透過發達的下顎進食樹葉和樹皮。經常聚集在燈光周圍。雌蟲在這些樹木的樹幹上咬出小洞,並在裡面產下蟲卵。幼蟲孵化後蛀食樹幹為生。

    ●身長 14~30mm
    ●成蟲活動期 5~11月
  • Yatsumekamikiri 天牛科
    Yatsumekamikiri
    Yatsumekamikiri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佐渡、隱岐、對馬、種子島、屋久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山地森林到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體表覆蓋一層細毛,按毛色之差可以分成由黃到藍綠色的不同變種。上翅沿外緣部分並排分佈8個黑色斑點,故由此得名。另外在頭部和胸部各有2個和4個黑色斑點,排列整齊。酷似大葉梅(一種地衣)。這種地衣經常生長在梅花樹、櫻花樹的樹皮上,並以這些樹種為食。從初夏開始出現,聚集在大山櫻、梅花、染井吉野、梨樹等老樹、枯木、腐木上,以樹皮為食。經常聚集在燈光周圍。幼蟲以蛀食這些樹木為生。


    ●身長 10~18mm

    ●成蟲活動期 5~7月

  • 苧麻天牛 天牛科
    苧麻天牛
    苧麻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關東一帶到本州以西,及四國、九州、對馬、隱岐、種子島等地區。多在平原地帶及山地灌木叢和周圍的植被區活動。苧麻天牛為外來物種,隨著江戶時代進口中國萱麻(蕁麻科)而來到日本。由於全球暖化,其活動區域正在逐漸向北移動。淺綠色的身體上有大塊黑斑,色彩十分鮮豔。最初在高尾山一帶並無分佈,從1890年代初期起陸續發現,如今已成為5月~8月間最常見的天牛之一。該蟲在白天活動,成蟲能夠飛行,並以萱麻、苧麻、大葉苧麻、椴樹、木槿等植物的葉和莖為食,幼蟲則以這些植物的莖和根為食。

    ●身長 10~20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雲斑白條天牛 天牛科
    雲斑白條天牛
    雲斑白條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佐渡、隱岐、對馬、奄美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所有天牛中最大的品種,成蟲最大可以長到6cm左右。蟲體呈黑色,全身覆有灰色的細毛。上翅有大小不等的黃色條狀斑紋。但該蟲的標本條紋顏色為白色,故以「雲斑白條天牛」為名。有較大的複眼和發達的下顎。多在夜間活動,但有時也在白天出沒。以雜樹林中的柳科、胡桃科、樺木科、山毛櫸科、榆科等樹木的樹皮為食,也會聚集起來吸食這些樹木的樹液。幼蟲以蛀食栗樹、麻櫟、米櫧等樹木為生。

    ●身長 約45~55mm
    ●成蟲活動期 6~8月
  •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科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雜樹林以及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體色隨著地域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多數呈油亮的紅褐色到暗褐色,也有接近黃褐色者。雌蟲和雄蟲在體型上有差異,雄蟲的頭部和胸部特別細長,觸角也如象鼻般十分細長,體型也比雌蟲更大。雌蟲頭部和觸角都不長,與玫瑰卷葉象鼻蟲相似。在初夏到盛夏期間出現。雌蟲繁殖期會使用油釣樟、日本辛夷、虎杖、山胡椒、紅果山胡椒等植物的葉片製作「育兒室」,完成後葉片脫落。

    ●身長 約8~12mm
    ●成蟲活動期 5~7月
  • 淡褐象鼻蟲 象鼻蟲科
    淡褐象鼻蟲
    淡褐象鼻蟲 象鼻蟲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幾乎全身呈灰白色,是因為覆蓋有一層非常細小的粉狀物質。這層粉狀物質極易脫落,慢慢就會顯露出蟲體原本的顏色。整對鞘翅的表面都呈凹凸狀,後部有一對瘤狀的突起。相較於近緣種象鼻蟲,體型和瘤狀突起都稍小。在早春到夏季期間出現,以八角金盤、土當歸、遼東楤木等植物的葉為食,平時也多停留在這些植物的葉上。

    ●身長 約11~14mm
    ●成蟲活動期 4~7月
  • Katsuozoumushi 象鼻蟲科
    Katsuozoumushi
    Katsuozoumushi 象鼻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對馬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沒有突然變細之處,呈流線型,全身覆有一層紅褐色的粉狀物質。其外形酷似日本的鰹魚幹,故在日文中得名「鰹魚象鼻蟲」。當這層粉狀物質脫落後,蟲體即呈黑色。鞘翅後端尖銳,與其十分相似的另一近緣品種,其鞘翅上有黑色的「V」字形斑紋,鞘翅後端的角度也更寬,可藉由這些特點加以區分。以虎杖、戟葉蓼、等蓼科植物的葉為食,平時也多停留在這些植物的葉上。幼蟲也以相同植物的莖稈內部組織為食。

    ●身長 約10~12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蟲科
    Ojiroashinagazoumushi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蟲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黑色,覆蓋有「鱗毛」之稱的極細絨毛,其他部分泛白色。鞘翅的後半部幾乎全白,其日文名中的「尾白」二字正是由此而來。雖然與長腳象鼻蟲屬同種,但此種的足並不那麼長。從早春開始出現,幼蟲和成蟲都以葛為食,成蟲經常停留在葛葉上。一旦察覺危險,會迅速將足收攏,一動不動地裝死。雌蟲在葛的莖稈上咬出傷口,並在裡面產卵。幼蟲孵化後以莖稈的內部組織為食。

    ●身長 約9~10mm
    ●成蟲活動期 4~10月
  • 大褐象鼻蟲 象鼻蟲
    大褐象鼻蟲
    大褐象鼻蟲 象鼻蟲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伊豆大島、對馬一帶,從盆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森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茶褐色,上面佈滿黑色斑紋,本來體色就呈黑色,隨著蟲齡增長,全身將會顯得更黑。凹凸不平的身體如同金屬一般,十分堅硬。口器甚長,如同象鼻。大褐象鼻蟲是日本象鼻蟲中最大的品種。成蟲多於初夏到盛夏期間出現,聚集在麻櫟及枹櫟等樹木上舔食樹液。白天多隱藏在倒伏的樹木和腐木下。幼蟲成年後還可成活2年左右。雌蟲在樹幹中產卵。幼蟲蛀食樹幹,會深深鑽入樹幹深處。

    ●身長 約12~29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大胡蜂 馬蜂科
    大胡蜂
    大胡蜂 馬蜂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種子島等地。棲息在平原到低山地帶,也常出現在住宅街道等地。是日本蜂中最大的一種,身上深橙色和黑色的條紋引人注目。在土中營巢棲息,肉食性,以大型昆蟲為食,但也群體襲擊其他蜂巢,捕食蛹和幼蟲等。它們還常聚集在雜木林的樹液上,攻擊性強,體內的劇毒可致人於死,這點為人熟知。若看見它們或聽到附近發出「撲~~」的偌大振翅聲時,應避免慌張,慢慢離開。它們還喜歡接近甜的飲料類和便當。

    ●體長/27~45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黃色馬蜂 馬蜂科
    黃色馬蜂
    黃色馬蜂 馬蜂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對馬和屋久島等地。棲息在低地到山地茂密的山巒和雜木林中。工蜂比大黃蜂小一圈,屬中型馬蜂,約20mm,雄性20~24mm,女王蜂為25~28mm。初春開始出現,並在樹窟和土中等處築球形巢,近年也在城市人家的屋簷下和牆壁等處築巢,令人困擾。一如其名,身體呈鮮豔的黃色。極具攻擊性的性格,使它們稍受刺激即會襲擊人,故見到蜂巢一定要多加小心並迴避。它們喜歡花蜜和樹液等,也捕食蟬等各種各樣的昆蟲。

    ●體長/20~28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 黑馬蜂 馬蜂科
    黑馬蜂
    黑馬蜂 馬蜂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佐渡島、對馬、屋久島等地。棲息在平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及其周邊的林緣地帶。誠如其名,在黑亮的身體上綴有白色的斑紋。春天伊始,它們便開始活動,主要在土中築巢,但主食昆蟲和蜘蛛,喜歡蛾類幼蟲等。相較於大胡蜂和黃馬蜂,其攻擊性小,毒性也弱;但因各人體質而異,也遭受攻擊後會發生休克者,請務必留心。一般也常稱之為「胡蜂」,在長野縣等地,幼蟲和蛹常作為「小蜜蜂」被吃掉。

    ●體長/10~16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印度異腹胡蜂 馬蜂科
    印度異腹胡蜂
    印度異腹胡蜂 馬蜂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島和對馬、屋久島等地。棲息在平地到丘陵的林中及其周邊草木繁茂之處。屬飛行的拖足蜂的一種,拖著長長的後腿。相較於類似的變側異腹胡蜂,此蜂頭部沒有黑色花紋,乃是分辨它們的特點之一,其名也與此相關。從初春開始出現,在低樹葉和草葉裡面築巢。身體顏色略似消褪後的黃色,其中含淺褐色的斑雜花紋。身體細長而微小,但攻擊性很強,最盛期的工蜂多達100隻以上,故發現蜂巢時切勿靠近。主食昆蟲,也捕食蛾的幼蟲之類。

    ●體長/14~2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熊蜂 蜜蜂科
    熊蜂
    熊蜂 蜜蜂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棲息在平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周邊的草木繁茂地帶,也常出現在居家院落和公園等處。從初春起到夏天,都是它們活動的季節;盤旋在各種各樣的花叢間翩翩起舞,採集花粉和花蜜。雄蜂在山脊和原野上都擁有自己的領地,它會懸停在那裡,監守四周;又在灌木和幹樹枝等處挖穴築巢,撫育後代。雖然它們在飛翔時,羽毛發出很大的聲音,身上毛髮濃密,令人生畏,但它們卻很溫和,幾乎不攻擊人。

    ●體長/20~24mm
    ●成蟲活動期/3~10月
  • 蛛蜂 蛛蜂科
    蛛蜂
    蛛蜂 蛛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一帶。會捕捉蜘蛛餵養幼蟲,屬於獵人蜂的一種。在樹林、草地等有大量蜘蛛生活的地區繁衍生息。日文名「玳瑁蜂」源於其稍帶紅色的黃色軀幹,酷似一種叫玳瑁的海龜甲殼。蛛蜂單獨生活,不會築巢,但繁殖期會在地面挖坑,在裡面放入蜘蛛後產卵。卵孵化後幼蟲就吃蜘蛛成長。蜘蛛因蛛蜂的毒素呈麻痹狀態,但並沒有死亡,因而不會腐爛。

    ●身長 約17~25mm
    ●成蟲活動期 7月~9月
  • 大黑蟻 蟻科
    大黑蟻
    大黑蟻 蟻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開闊的地面築巢,因此在都市中心區的公園和庭院中也十分常見。是日本螞蟻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工蟻可長到約10mm左右,蟻后可長到約17mm。身體呈黑色,腹部略帶褐色。在地下巢穴中以女王為中心集體生活,是一種有社會性生活習性的昆蟲。工蟻負責搜尋食物,單獨或幾隻一起行動,以死後的昆蟲、蚜蟲分泌的蜜汁為食。5~6月左右,帶有翅膀的雄蟻與雌蟻飛出蟻穴,進行婚飛。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並製造新巢穴。最初孵化的幾隻幼蟻由雌蟻撫養,當幼蟻成長為工蟻後,雌蟻就轉變為只負責產卵的蟻后。

    ●身長 約7~13mm(工蟻)
    ●成蟲活動期 4~11月
  • 暗足弓背蟻 蟻科
    暗足弓背蟻
    暗足弓背蟻 蟻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以及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與日本弓背蟻並列為生活在日本的最大蟻類。蟻后體長可達近2cm。最大的特徵為頭部和足呈黑色,胸部和腹部前方附近呈暗紅色。有些個體只有胸部呈暗紅色。暗足弓背蟻不在土壤中築巢,而多在林中枯木或樹木的根部築巢,所以在市區的公園內很難見到它的蹤影。通常可見的多為工蟻,巢穴外一般為單獨行動,不會列隊行進。以小型昆蟲的殘骸、蚜蟲所分泌的蜜汁為食。

    ●身長 約7~12mm
    ●成蟲的活動期 5~10月
  • 白尾灰蜻 蜻科
    白尾灰蜻
    白尾灰蜻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地區。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光照充足的草地、池塘、沼澤等水邊。有時也飛往小水坑,是市區中常見的蜻蜓之一。春天羽化初期,雄蟲與雌蟲體色都為黃褐色,腹部生有黑色花紋。之後,雄蟲隨著性成熟,體色發生變化,從胸部到腹部覆生鹽狀的白色粉末,故名白尾灰蜻。雌蟲一生體色幾乎都不會發生變化,別名亦稱「麥稈蜻蜓」。繁殖期,雌蟲會貼著水面飛行,時而把腹部末端點入水中產卵。

    ●體長/49~55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異色灰蜻 蜻科
    異色灰蜻
    異色灰蜻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地區。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林中、原野、稻田和小河等水邊。喜愛有樹陰等微暗之處。體型比白尾灰蜻大一圈,雄蟲隨著性成熟,從胸部附近到腹部同樣覆生白色粉被。相較之下,本種體表藍色更深。雌蟲體色同樣為黃色。白尾灰蜻眼睛為藍綠色,而異色灰蜻眼睛幾乎為黑色或黑褐色。腹部肥大粗壯。主要以昆蟲為餌食,除了蒼蠅和蚊子以外,也吃蝴蝶和蛾等。

    ●體長/50~60mm
    ●成蟲活動期/5~11月
  • 日本灰蜻 蜻科
    日本灰蜻
    日本灰蜻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棲息於平原乃至低山地帶,經常出現在濕地、稻田、休耕田、池塘和沼澤等近水邊。春天到初夏時節出現,與白尾灰蜻相同,成熟後的雄蟲,腹部變為藍白色,雌蟲羽化後體色不變。但日本灰蜻的體型較小,且腹部稍顯肥大,翅根部略帶褐色。

    ●體長/37~45mm
    ●成蟲活動期/4~5月
  • 秋赤蜻 蜻科
    秋赤蜻
    秋赤蜻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自古就是一種常見的蜻蜓,大家所熟悉的代表作品「紅蜻蜓」就是歌詠它的。但實際上,本種的頭部和胸部並非紅色。雄蟲隨著性成熟,腹部會從橙色變為深紅色。6月左右在丘陵地的稻田和濕地羽化後飛向高山,為了避暑而在山上度過夏天。成熟後,約在9月起飛回低地或平原。比起以前數量有所減少,但在郊區的原野和空地等處,也能看到它們成群飛舞的景象。外形極為相似的夏赤蜻,性成熟特點是全身變紅,夏天也常出現在平原上。主要以蒼蠅、蚊子等小昆蟲類為食。

    ●體長/35~45mm
    ●成蟲活動期/6~10月
  • 深山茜 蜻科
    深山茜
    深山茜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較常出現在平原至山地水流較緩的溪流沿岸、稻田周邊、池塘或沼澤等近水邊。與秋赤蜻相同,身體染有紅色,雄蟲性成熟後,頭部和腹部變成紅色。前後翅尖端內側生有紅褐色的寬頻形網狀紋,在紅蜻蜓中只有此種蜻蜓具有如此特徵,所以極易辨別。雌蟲體色不會變為紅色,而是偏紅的褐色,翅尖端還生有白色長方形網狀紋。經常在空中飛掠、捕食小昆蟲。

    ●體長/30~4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巨圓臀大蜓 大蜓科
    巨圓臀大蜓
    巨圓臀大蜓 大蜓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和佐渡島、對馬、屋久島、奄美大島等島嶼。屬日本產蜻蜓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長可達11mm。主要生活在平原和低地的河流、濕地或山間溪流等處,不過在市中心也可能看見。眼睛碩大,呈深綠色,體大,黑色,相隔一段距離即橫生一道黃色條紋,十分好看。在空中飛掠、捕食小型昆蟲。雄蟲有圈繩定界的習性,並在領域範圍內來回飛行。雌蟲會在水面懸停,腹部點入水中產卵。

    ●體長/90~100mm
    ●成蟲活動期/6~10月
  • 棱脊綠色蟌 色蟌科
    棱脊綠色蟌
    棱脊綠色蟌 色蟌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其他廣闊的區域。屬色蟌科,體型與豆娘差不多,正如其名所言,主要棲息在平原到山地清澈的河流或山間溪流邊。前後翅形狀基本相同,輕輕地揮動翅膀,優雅起舞。翅膀顏色因個體和區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有紅褐色、淡橙色或無色透明等各種。成蟲初期,體色為具金屬光澤的綠色,隨著性成熟,體表浮生白色粉被。主要以水邊的小型昆蟲為食。

    ●體長/55~60mm
    ●成蟲活動期/4~8月
  •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深山川蜻蛉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棲息於低地到山地間清澈的河流和溪流邊等處。是日本產色蟌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翅膀為茶褐色、半透明狀,腹部為富有金屬光澤的綠色,在水邊悠然飛舞,姿態十分優雅。雌蟲靠近翅膀尖端處生有翅痣(翅尖端附近的四角形斑紋),腹部為褐色。雄蟲會劃分各自的領地,並在領地範圍內與雌蟲交尾。雌蟲水下產卵,利用翅膀和體表的氣膜,可以潛入水下近一個小時。

    ●體長/60~65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Davidius春蜓 春蜓科
    Davidius春蜓
    Davidius春蜓 春蜓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等地。主要生活在丘陵到山間的溪流,或河流的中上游流域等地。名字源於19世紀法國動物學者Davidius。身體為黑色,從胸部到腹部遍生黃色花紋。胸部側面序生三大塊黃色斑塊,雄蟲與雌蟲的前足根部均為黃色。在高尾山附近的河岸邊較為常見,4~5月開始出現。雄蟲常常佔據領地,然後停落在石頭上,警戒周圍,等候雌蟲交尾。交尾後的雌蟲獨自懸停在空中,並在水面產卵。

    ●體長/40~50mm
    ●成蟲活動期/4~7月
  • 黒春蜓 春蜓科
    黒春蜓
    黒春蜓 春蜓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棲息於低地到山地近水源的溪流和濕地岸邊、河流上游清澈的水域等處。與Davidius春蜓的外形極為相似,但正如其名所示,黒春蜓雄蟲的腹部幾乎為黑色,側面也沒有黃色的斑紋。而且,胸部側面的斑紋,中間的一塊較小,前足根部也沒有黃斑,這些特點都可以區分二者。雌蟲單獨懸停在空中,將卵產在水邊苔蘚或低矮植物生長茂盛之處。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4月下旬開始羽化,到夏天都能看到它的身姿。

    ●體長/40~50mm
    ●成蟲活動期/4~7月
  • 艾氏施春蜓 春蜓科
    艾氏施春蜓
    艾氏施春蜓 春蜓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小河和河流沿岸、水邊的草叢裡,也經常停棲在河灘的石頭和樹枝上舒緩地展開翅膀。5月下旬開始羽化,到8月左右都能看到。雖然日文名譯為「小無霸勾蜓」,但實際上卻屬於春蜓科。它是春蜓種類中最大的一種,和無霸勾蜓相比,頭小,後足極長,較易區分。捕食其他蜻蜓和蟬等各種昆蟲活體。雄蟲會劃定自己的領地範圍,停在石頭或樹枝上靜止不動,警戒著周圍,有時也來回飛舞巡邏。

    ●體長/80~90mm
    ●成蟲活動期/5~8月
  • 昔蟌 昔蟌科
    昔蟌
    昔蟌 昔蟌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於生殖器等多個部位都保留著原始特徵,故以「活化石」聞名世界。除了現存的本種外,昔蟌科只有喜馬拉雅和中國東北部各有一種存活。體型與春蜓相似,但前後翅形狀基本相同,這一特點又與豆娘相近。主要棲息於河流上游和環繞樹林的溪流等處,以蒼蠅、蚊子等小型昆蟲為餌食。雌蟲將卵產在水邊植物的莖上,孵化後的稚蟲在溪流的石縫等處生活。在水中度過7~8年之後上岸,在水邊生活1個月之後羽化為成蟲。

    ●體長/50~60mm
    ●成蟲活動期/5月
  • 秋蟬 蟬科
    秋蟬
    秋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主要在平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和樹林中生活,停在樹幹上吸吮樹液。在有大樹的公園,和梨樹等果園裡也時常可見,是在全國最普通且常見的蟬之一。蟬類中,只有雄蟬才鳴叫,本種蟬的鳴聲為「jui」「jujujujui—」。這種鳴聲與用油炸東西的聲音相似,所以得名「油蟬」。整個翅膀為不透明的茶褐色,上面綴有濃淡不一的花紋。雌蟬在樹皮上產卵,孵化約需一年。幼蟲在土中,從樹木的根處吸食樹汁存活,經6~7年後從地下鑽出,羽化為成蟲。

    ●全長(從頭到翅膀的先端)/50~60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寒蟬 蟬科
    寒蟬
    寒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在平原到低山的樹林和雜木林中棲息。也出現在城市公園裡和路邊的林蔭樹上等。飛到各種樹木上,吸食樹液。最常出現在8~9月間。鳴聲誠如其名「oshitsukutsuku」,聲調獨特,令人印象深刻。不分上、下午,隨時鳴叫。身體顏色從黃褐色到黑色,並綴有綠色花紋。雄蟬和雌蟬體型大小並無太大差異,雄蟬的腹部幾成圓形的空腔,雌蟬的腹部末端則有一個尖尖的產卵管。

    ●全長/約45mm左右
    ●成蟲活動期/7~10月
  • 茅蜩 蟬科
    茅蜩
    茅蜩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等地。主要棲息在平原到低山的樹林中。6月左右開始出現,是較早出現的一種,7月為最盛期。如同其日文名「傍晚」一樣,暮色將近便發出金屬般的鳴聲「ヒヒヒヒ」,但文字上卻常常表現為カタカナ。天色仍微暗時,就能聽到它的鳴叫,若為陰天,白天有時也叫。身體的顏色雖有差異,但大多底色為茶褐色,各處均綴有綠色和黑色花紋。雄性腹部大,但幾乎為空洞,雌性腹尾尖。身體附有白棉般的東西,乃是名和蟬寄蛾的幼蟲,為本種之寄生。

    ●全長/40~5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鳴鳴蟬 蟬科
    鳴鳴蟬
    鳴鳴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地區。棲息在平原乃至山地的樹林中。在關東,是與秋蟬齊名且最常見的蟬,城市林蔭樹和公園裡的樹木上也是它們常出現的地方。從7月中旬左右開始出現,像它們的名字鳴鳴蟬一樣,「min,min,min,min」地叫聲很大。身體黑色,有綠色花斑,背部中間的白色,像噴灑的白粉一樣。也有極少全身黑色和被稱作mikado的綠色蟬。翅膀透明,幾乎比身體長出一倍。同於其它的蟬,尖嘴刺入樹中吸食樹液。從卵孵化的幼蟲,到成蟲需經6年時間。

    ●全長/55~63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伊錐同蝽 同蝽科
    伊錐同蝽
    伊錐同蝽 同蝽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奄美大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背面呈茶褐色,上翅、露出的腹部以及足部都呈綠色或黃綠色。胸部兩端尖銳,屬同蝽科昆蟲,背部上半部分的黃白色心形斑紋十分顯眼。日文名中的「Esaki(江崎)」是為了紀念日本昆蟲學家江崎悌三博士。經常出現在燈檯樹、野漆樹、土當歸、食茱萸等樹木的枝幹上,並吸食其樹液。雌蟲有保護蟲卵的習性,在燈檯樹等樹木的葉片背後產卵後,便守在蟲卵周圍,孵化後的一段時間內,也會守在幼蟲周圍防止天敵捕食。

    ●身長 約10~12mm
    ●成蟲活動期 5~10月
  • 金綠寬盾蝽 盾蝽科
    金綠寬盾蝽
    金綠寬盾蝽 盾蝽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蟲體呈綠色,有金屬光澤,並有接近紅銅色的條紋。屬於盾蝽科中較漂亮的品種而廣為人知。幼蟲呈白色,有黑色斑點。與色彩絢麗的成蟲有較大反差。有些幼蟲身上的黑色斑紋酷似人的笑臉。幼蟲在6月左右長成成蟲,經常停留在樹幹或枝葉上。利用鋒利的口器紮入旌節花、赤陽、日本扁柏、燈檯樹、杉樹、食茱萸等樹木的樹皮,並且吸食樹液。幼蟲也吸食樹木、果實和樹葉的汁液。

    ●身長 約17~20mm
    ●成蟲活動期 6~8月
  • 黑尾大葉蟬 葉蟬科
    黑尾大葉蟬
    黑尾大葉蟬 葉蟬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樹林、草地及農田、庭院、街道的花壇等都可得見。身體呈綠色或黃綠色,頭胸部有少量黑色斑點,翅下部也呈黑色。名字中的「黑尾」正是由此而來。白天棲息在草木樹葉的背面,夜晚出來活動,多聚集在燈光附近。吸食桑樹、懸勾子、葡萄類植物的樹液,食性很廣泛,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故被視為害蟲。如同日文名中「橫爬」二字所示,黑尾大葉蟬在感到危險時會迅速水準起飛,並躲入樹葉背面藏身。

    ●身長 約6~8mm
    ●成蟲活動期 3~11月
  • 碧蛾蠟蟬 青翅羽衣科
    碧蛾蠟蟬
    碧蛾蠟蟬 青翅羽衣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西南諸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草地及花壇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明亮的淡綠色,前翅三角形,翅緣呈粉紅色,「羽衣」兩字形容得恰到好處。後翅呈白色,平時收縮在前翅下。青翅羽衣科其他種類如鼈甲羽衣等,在停留時翅膀展開,而碧蛾蠟蟬在停留時,翅膀仍然收攏呈直立狀。成蟲在7月中下旬左右開始出現,經常成排停留在植物的莖稈上。如果被觸碰,會一下子起飛逃離。幼蟲和成蟲都吸食桑樹、橘樹等多種草木的汁液。在初夏的5月左右蟲卵孵化為幼蟲,身體上覆蓋白色棉狀分泌物,從而保護自身免受天敵捕食。

    ●身長 約9~11mm
    ●成蟲活動期 7~10月
  • 鼈甲羽衣 廣翅蠟蟬科
    鼈甲羽衣
    鼈甲羽衣 廣翅蠟蟬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對馬、屋久島等島嶼地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雜樹林、開闊草地等光照條件良好地區都可繁衍生息。只要是有綠化帶的地方,即便市區也可以發現鼈甲羽衣的身影。體色存在個體差異,但多呈黃褐色或茶褐色,翅膀上有粗大的條狀透明帶。前端附近有黑斑,停留時翅展開的習性使它容易被誤認為是蛾類。以柑橘等芸香科植物、葛等豆科植物、日本薯蕷、空木等多種植物的汁液為食。通過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莖稈,從而吸食樹液。幼蟲有褐色和白色的斑紋,腹部前端有淡黃色的棉毛狀組織。

    ●體長 約6~8mm
    ●成蟲活動期 7~9月
  • 大和蜂鬥葉蝗蟲 蝗蟲科
    大和蜂鬥葉蝗蟲
    大和蜂鬥葉蝗蟲 蝗蟲科
    分佈於本州的東北地區直至近畿地區。在低地到低山乃至山地中繁衍生息,將森林周邊的草地和樹林等草木繁茂地帶作為棲居之所。與螞蚱很相似,但直到成蟲,翅膀也不到軀體的一半長,不能飛行。雖擅長使用後腿跳躍,但不夠活躍,活動範圍很小。名字源於它喜歡蜂鬥葉的葉子,但也愛吃葛莖等各種草木的葉子等。成蟲從7月下旬左右開始出現。從身體顏色上很難分辨出雄性和雌性,但雌性比雄性的體型略大,且雄性下腹部有突起。蜂鬥葉蝗蟲有很多相似的種類,在野外只從外型上是很難分辨的。

    ●體長/22~30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yabukiri 螽斯科
    yabukiri
    yabukiri 螽斯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地區。是主要棲居於平原、山地草叢、雜木林周邊的灌木叢等較高地方的螳螂。 此種全身綠色,背部褐色,並有一條直線。翅膀(羽毛)與身體同樣為綠色。成蟲從6月下旬開始出現,發出特有的「Gi,Gi,Gi,Gi」鳴聲。幼蟲雖為食草性,主食草葉和花粉等,但在成蟲到成長的過程中,卻趨於肉食傾向,有時捕食與自己體型大小不相上下的昆蟲吃。腿上有一些鋒利的倒刺,,合捕捉昆蟲。

    ●體長/30~4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長瓣樹蟋 蟋蟀科
    長瓣樹蟋
    長瓣樹蟋 蟋蟀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樹林草叢和綠地處。身體細長,呈淡綠色,外形與蝗蟲相近,但實際上是蟋蟀的同類。觸角極長,是體長的3倍。喜食葛、魁蒿等植物,所以在此類植物生長茂盛的草叢中經常能夠看到它。也吃蚜蟲等小蟲子。是人們熟悉的秋季鳴蟲的一種,常以「rururururu...」淒涼的聲音鳴叫,人們習慣稱之為「鳴蟲女王」,它也是和歌中代表秋天的季語之一。

    ●體長/約15mm
    ●成蟲活動期/8~11月
  • 日本飾蟋螽 蟋螽科
    日本飾蟋螽
    日本飾蟋螽 蟋螽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棲息在平原到山地的雜木林和草木繁茂處。具有介於蟋蟀和螽斯之間的特徵,故取名日本飾蟋螽。還具有不為人們熟悉的夜行性。沒有蟋蟀和螽斯那樣的發音器,所以不鳴叫。全身為有光澤的黃綠色,前翅背面為黃褐色。觸角非常長,是體長的3倍以上。常從口中吐出有粘性的線,用它粘結葉子做巢。白天多在巢裡,晚上出來活動,捕食樹上等處的昆蟲,也喜歡樹液和花蜜。

    ●體長/30~40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狹翅大刀螳 螳螂科
    狹翅大刀螳
    狹翅大刀螳 螳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西南群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草地、河岸、都市區的公園一帶都可繁衍生息。 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螳螂,有時就簡單稱呼其為螳螂。體色多為綠色,也有褐色的品種。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前足呈鐮刀形,適於捕捉小型昆蟲。經常潛伏在草叢、樹幹上等待獵物到來。當有昆蟲靠近時,會以極快的速度使用前足將其捕獲。成蟲也經常在薊屬植物的花朵附近停留。 前足根部有橘紅色的斑紋,與其十分相似的大螳螂為淡黃色斑紋,可通過顏色點加以區別。雌蟲在秋季產卵,並會用海綿狀的卵鞘將所有蟲卵包裹在內。

    ●身長 約65~90mm
    ●成蟲活動期 8~10月
  • 棕汙斑螳螂 螳螂科
    棕汙斑螳螂
    棕汙斑螳螂 螳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伊豆群島、對馬、屋久島一帶。在平地到山地、林間草地、農田耕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公園和庭院中也很常見。體色多為土黃色或深褐色,也有少數綠色者,但十分少見。前足內測有黑色的部分,十分明顯。在植物生長旺盛期出現,多在地面附近、倒伏的樹木旁等地區活動。進入秋季後轉而在枯草叢中活動。卵鞘細長,經常附著在地面附近的岩石或樹幹上。

    ●身長 約36~60mm
    ●成蟲活動期 8~11月
  • 日本姬螳 花螂科
    日本姬螳
    日本姬螳 花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西南群島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間雜樹林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螳螂。身長在3cm左右,成蟲的腹部有發達的翅。體色分綠色和褐色兩種,也有背部褐色前足綠色等混色個體。當察覺到危險時,會伏下並停止活動,而且試圖逃離,甚至將足貼於腹部做出假死狀。頭部為兩邊稍寬的三角形,複眼發達,左右突出。剛從蟲卵孵化的幼蟲呈黑色,形似螞蟻。

    ●身長 約25~32mm
    ●成蟲活動期 6~10月
※來自takao手法應用程序山的引用
もっと見る 閉じ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