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TAKAO599MUSEUM精心規畫常設展覽,呈現在高尾山這片自然豐富的環境中營生的生物百態。例如四季時令花草、各類昆蟲的標本展示,還有將動物標本掛於牆面,和動態影片一同體現高尾山魅力的「NATURE WALL」等。
-
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31日「高尾山がつなぐ野鳥と木の実」
高尾山で見られる野鳥たちとカラフルな木の実をご紹介します。秋から冬にかけて実る木の実は、野鳥たちのごちそう!登る前に立ち寄って、野鳥と出会うきっかけを探してみませんか? -
-
-
2021年2月1日~2021年3月31日「高尾山に暮らすタヌキ展」
人里近くに生息する哺乳類であるタヌキ。タヌキが高尾の森で、どんなものを食べ、どのように他の生きもの達と関わり合っているのか。高尾山での暮らしを通してその生態に迫ります。 -
主要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以及佐渡島和屋久島等島嶼。屬常見蝶類,幼蟲多喜歡庭園樹木和矮樹籬笆處的柑橘類食草,所以在居民區和市中心的街區經常可以看見它們。一般所說的「鳳蝶」,就是指這一物種。白天在光照充足的樹林裡或草地上飛舞,吸食杜鵑花、薊和烏蘞莓等的花蜜。與金鳳蝶相比,柑橘鳳蝶的翅面黃色較淺,呈黃白色或白色。沿著翅脈(翅面脈狀筋絡)長有黑線,形成複雜的花紋。後翅(生於兩對翅的後下方)下面則長有藍色或紅色的花紋。觀察腹部下端可以辨別雌雄,雄蝶長有交尾器,腹部下端稍尖,雌蝶則微圓。
●翅展(前翅展開的長度)/65~9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島、五島列島、屋久島等地。好棲息於平原乃至山地的草原和水田等光照充足的地方。在城市的公園等地也比較常見。成蟲的生活範圍具有明顯的地勢差異,從平地乃至海拔3000m的高山帶都有金鳳蝶分佈。白天在青草地飛來飛去,吸食杜鵑花、薊等的花蜜。幼蟲主要以水芹、荷蘭芹等傘形科植物為食草。與柑橘鳳蝶十分相似,但正如名字所示,金鳳蝶的翅膀黃色更深,翅根呈大塊黑色,並不帶花紋。雄蝶有登峰的習性,並在山頂佔據自己的領域,所以山頂附近會有大量的蝴蝶聚集。
●翅展/70~90mm
●成蟲活動期/4~9月 -
分佈於東北南部以南的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八重山諸島等地。喜棲居於陰暗處或樹木茂盛的森林中,在城市的公園裡和住宅區周邊等地,也能看見它們。經常出現在高尾山的山路旁。正如名字所示,周身呈無光澤的黑色,尾部突起(後翅下方突出的突起)比其他鳳蝶科的蝴蝶稍短。雖沒有格外明顯的特徵,但這是區別其他相似種的標誌。雄蝶後翅下端的內側,長有紅色弦月形斑紋,雌蝶則內外兩側均有此斑紋。白天常避開陽光,在樹林中翩翩起舞,吸食杜鵑花等的花蜜。幼蟲喜食芸香科植物的葉子。
●翅展/80~12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奧尻島、佐渡島、小豆島等島嶼。主要棲息於丘陵地帶的雜木林和山地溪谷沿岸等處。翅膀全部為帶有金屬光澤的黑色,後翅外緣並排長有月牙形紅色斑紋,又以雌蝶更加明顯突出。雄蝶後翅前緣的白色,是分辨雌雄的主要特徵,但有時與前翅(兩對翅膀的前面部分)重疊,常常無法看到。與黑鳳蝶外形極為相似,正如它的名字「尾長」(日文),尾狀突起很長。白天在山地溪谷附近翩躚起舞,吸食杜鵑花和輪葉百合等花的花蜜,幼蟲喜食臭常山、花椒等植物的葉子。只有雄蝶會到河灘水窪或濕地處吸水(喝水),而成群結隊前去喝水的情形也時常可見。
●翅展/90~110mm
●成蟲活動期/4~9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五島列島等周邊離島。主要棲息於平原乃至山地森林之中。翅底色為黑色,其上覆有藍綠色的亮鱗,隨角度不同而呈現出多彩的顏色變幻,鮮豔華麗。翅反面為黑色,後翅外緣布有紅色新月形斑紋。雄蝶的前翅有無光澤的柔毛,是區別雌蝶的重要特徵。常於白天活動,飛舞姿態敏捷俊俏,喜食杜鵑花和針葉天藍繡球等花的花蜜。幼蟲多以臭常山、花椒等植物的葉子為食。在高尾山的山路旁,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雄蝶吸食山地表滲出的泉水。鳳蝶科的雄蝶有一種特殊習性,會沿著固定的路線來回飛舞,故有「蝶道」之稱。
●翅展/80~110mm
●成蟲活動期/4~9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佐渡島、種子島、屋久島等地。主要棲息於低山地和山地森林中,也在海岸邊的樹林等處生活。外形並不十分華麗,黑色的翅膀表面滿布藍綠色的鱗片,陽光下閃耀著鮮豔的綠色或深藍色光澤,非常漂亮。也有人說它是代表日本的美麗蝴蝶。相較於外形相似的碧鳳蝶,綠帶翠鳳蝶前翅的表面和後翅的背面,多嵌有色彩明亮的色帶,但也有色帶不明顯的。雄蝶的活動範圍十分廣闊,在山頂等處也能看見它的身姿。常在樹林裡翩翩起舞,吸食杜鵑花等的花蜜。幼蟲主要以椿葉花椒等植物葉子為食。
●翅展/90~120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五島列島、屋久島、奄美諸島等地。活動範圍極為廣闊,從河灘、平原草叢等較為明亮的地方,到樹木茂盛的低地和山地森林,都是它們的棲息地。雌雄蝴蝶顏色不同,雄蝶翅膀表面為無光澤、黯淡的黑色,雌蝶翅膀為色彩明亮的黃灰色或暗灰色,黑色的翅脈十分醒目。後翅的內側有半月狀的紅色斑紋。幼蟲以含有毒物質的馬兜鈴為食,所以成蟲的軀幹呈紅色,鮮豔的花紋正顯示出它所富含的毒性。白天活動,吸食杜鵑花、齒葉溲疏、薊等的花蜜。由於雄性成蟲的身體會散發出一種芳香味,故命名為麝鳳蝶。
●翅展/75~100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分佈於宮城縣南部以南的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及五島列島、屋久島、種子島等島嶼,是日本體型最大的蝴蝶之一。棲息於平原以至山地樹木茂盛、陰涼的地方。後翅有大塊黃白色斑紋,故取名玉斑鳳蝶。翅緣有數個紅色新月斑點,色彩鮮豔,雌蝶的斑紋更加明顯。白天在森林周圍活躍地飛舞,吸食齒葉溲疏、海州常山、石蒜等的花蜜。幼蟲喜食椿葉花椒等植物的葉子。雄蝶在山間溪流沿岸等處飛舞,形成各種各樣的蝶道。相較於雄蝶,雌蝶的體型較大。
●翅展/110~140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分佈於東北南部以南的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及氣候溫暖的地域,主要棲息於平原到低山地的樹林等處。明顯特徵是黑色翅膀上嵌有帶狀水藍色花紋。反面各處綴有紅色或橘色斑紋,飛舞時不太顯眼。幼蟲以城市路邊種植的樟樹等為食,也常出現在城市周邊的公園等處。白天,敏捷地飛舞穿梭,吸食一年蓬、烏蘞莓等各種花的花蜜。夏天,在水窪等處常常能夠看到雄蝶成群聚集、吸水的景象。
●翅展/50~60mm
●成蟲活動期/5~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等地。主要棲息於平原、山地樹林、草地及農田等處。雖名為粉蝶,實際上卻屬於鳳蝶科,與菜粉蝶等粉蝶科並非同科屬。在其白色的翅膀上,有的地方呈半透明狀,黑色的翅脈清晰可見,獨特而美麗。胸部和腹部覆生著修長的黃色柔毛。白天在開闊的草叢處翩翩起舞,吸食蔥、紫雲英、一年蓬、蘿蔔等的花蜜。一年中只在4~5月間出現。幼蟲以刻葉紫堇或線裂齒瓣延胡索等為食。
●翅展/50~60mm
●成蟲活動期/4~5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種子島等島嶼。棲息地域廣闊,從平原到山地森林的草木繁茂地帶、溪谷及市區、公園、耕地等處都是。翅表為白色,翅裡由白色到淡淡的黃白色。與菜粉蝶的外形極為相似,但黑紋粉蝶沿翅脈生有明顯的黑紋,較易區別,而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白天在明亮開闊的草地和河岸邊飛舞,吸食蒲公英或澤蘭屬等的花蜜。櫻花季節開始出現。幼蟲以蔊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50~6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除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外,還分佈於屋久島、石垣島等島嶼上,棲息在平原到低山地光照充足的林間或草地上。如眾所知,幼蟲喜食高麗菜葉,常出現在田地、河流岸邊、市中心的公園等地,是很常見的一種蝴蝶。成蟲主要以一年蓬和蒲公英等花蜜為食。白天,在陽光充足的田地和開闊的綠地翩翩起舞,停棲於花叢間吸食花蜜。翅表為白色,前翅中間部位綴有黑色斑點,非常醒目。翅裡為淡黃色,雌蝶的顏色會漸漸比雄蝶變得更濃。從早春到晚秋時節,都能看到它的身姿。
●翅展/45~50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除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外,還分佈於屋久島和石垣島等各島嶼上。生活區域廣闊,主要棲息於平原和低山地的草地上,也常出現在市區和市內的公園、河川岸邊等處。誠如其名,黃色的翅膀中央綴有黑色斑點,但雌蝶也有白色的。白天,在綠草地和河邊開闊的地方歡快地低飛起舞,吸食春飛蓬、一年蓬、蒲公英等的花蜜。雄蝶有吸水的習性。幼蟲主要以紅、白三葉草等豆科植物為食。從早春到晚秋一直都能看見它的身姿。
●翅展/40~50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佐渡島、西南諸島等地。主要在平原、低山地的樹林、草地和河灘等處生活。明顯特徵為翅白色,翅的中間部位有黑斑,頂角尖出。雄蝶翅尖有一個橙黃色斑,所以取名「黃尖襟粉蝶」,雌蝶則無此斑。翅反面為雲狀斑駁的花紋,乍看有如枯葉。飛舞姿態獨特,直線飛過草原和河灘,停棲在蒲公英和刻葉紫堇等花上吸食花蜜。幼蟲以蔊菜、薺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為食草。只在春季出現。
●翅展/45~50mm
●成蟲活動期/3~5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西南諸島等地。棲息在平原乃至山地的廣闊區域,從海岸到高山草地以至民居、城市等各地都能看到。正如其名所示,前翅呈橘紅色,翅尖端為黑色,嵌有白色斑點。後翅為深褐色,下緣有橙色帶狀斑紋。翅裡與前翅表相大致同樣,部分綴有青斑,後翅帶有複雜的蜘蛛網狀斑紋。成蟲除造訪薊類或髭脈榿葉樹等花朵外,還成群聚集在樹液或腐爛的果實上。幼蟲多以貼毛苧麻、大葉苧麻等蕁麻科或櫸樹等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55~60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西南諸島等日本境內均有分佈。喜歡平原到山地光照充足的草地。棲息範圍廣闊,從原野、公園、市中心到郊外、田地、河岸邊等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與高尾山常見的大紅蛺蝶十分相似,特點是整體紅色較淡,後翅帶有花紋。翅裡也很相似,但小紅蛺蝶後翅多白色,極為明顯。白天在草地上輕快激舞,時而停棲在蒲公英類、薊類或秋英屬等花朵上吸食花蜜。幼蟲吃魁蒿、牛蒡等的葉子,秋天大量出現時,會給牛蒡田等農地帶來災害。
●翅展/40~50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喜棲息在平原乃至低山地的草地或河灘等光照充足的地方。在民居附近或公園等處也較為常見。翅表為橙色略偏紅褐色,遍佈黑色斑點。後翅尾部邊緣綴有藍色小斑點。與雄蝶相比,雌蝶翅表顏色較淡。翅腹面沿翅脈長有黑線,並布有白色或深淺不同的茶色波狀斑紋。乍看之下,有如一片枯葉。白天在草地上低飛起舞,吸食一年蓬等的花蜜,也成群聚集,吮吸樹液和腐爛的果實。幼蟲以葎草、麻、華忽布等大麻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50~60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從低地到山地樹林或雜木林都是它的棲息地。翅表為鮮豔的緋紅色,令人聯想到穿連鎧甲鐵片的緋色皮條,故名朱蛺蝶。翅膀中央大多散有幾個大黑點,翅緣則具黑色寬頻,中間綴有藍色斑點。翅裡的花紋像樹皮一樣,停棲在樹上很難辨別。本種為成蟲越冬,早春時節出現,常常聚集在染井吉野櫻或梅花林間。幼蟲以朴樹等榆科和楊柳科植物葉為食。
●翅展/60~71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西南諸島。常棲息於平原乃至山地比較明亮的雜木林等地。翅表為深藍色,中間圍有半圈淡水藍色帶狀斑紋,特徵明顯。前翅尖端有一寬頻狀突出,雌蝶的突出部,比雄蝶稍顯圓滑。翅腹面為樹皮或枯葉一樣的暗褐色。成蟲越冬,早春開始活動,嗜食樹液、腐敗的水果。幾乎不會在花朵上聚集。幼蟲喜食菝葜、牛尾菜、卷丹、鹿皮織百合、華東菝葜、山路杜鵑草等百合科的植物的葉子。
●翅展/50~65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奧尻島、佐渡島等島嶼。多棲息在平原到山地的樹林和草地,也常見於濕地邊緣或登山道等處。翅表長有白色帶狀花紋,呈倒「八」字形,故有「倒八蝶」之名(日文)。春天和夏天出現的蝶,有些翅膀的顏色略有不同。春季型的,有的在暗褐色翅膀上嵌有橙色斑點,白色帶紋較為模糊;夏季型的,有的翅表幾乎為黑色,並嵌有鮮明的白色帶紋和紅橙色條紋。白天在低空飛舞,主要以傘形科植物的花蜜為食,也經常能夠看見它們聚集在動物糞便或地上吸水。幼蟲以蕁麻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35~45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島等地。從低地到低山地的雜木林和山毛櫸木林等處,是它的主要棲息地。是本州產蛺蝶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美麗的蝴蝶,被譽為日本的「國蝶」。雄蝶翅面為黑褐色並布有白色或黃色斑點,基部和中部猶如其名,為藍紫色。雌蝶為茶色。身姿敏捷,在雜木林間飛舞,吸食麻櫟或枹櫟等的樹液和腐爛果汁。幼蟲吃朴樹或狹葉朴的葉子長大。在樹上盤踞,有時還追趕麻雀等鳥類,雄蝶具有很強的領域性。
●翅展/75~110mm
●成蟲活動期/6~8月 -
分佈於北海道的部分區域及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島、對馬等地區。從平原到低山地的雜木林和綠地,都是它主要的棲息地,同時也常見於城市的公園和農田等處。翅表底色為黑色,點綴有多個白色點狀斑紋。翅裡綴有同樣的斑紋,但底色為深棕色。臉部特徵明顯,為橙色複眼(由無數個小眼聚集成一個大眼),口器為鮮亮的黃色,十分醒目。白天在雜木林的附近或上空飛舞,吸食枹櫟等樹的樹液,也常聚集在腐果上或落在地上吸水。幼蟲以朴樹和狹葉朴的葉子為食。近年來,名為黑脈蛺蝶的外來種開始在世界各地出現(日本只分佈於奄美大島周邊)。其後翅尾緣布有紅色斑紋,疑是人為放養,令人堪憂。
●翅展/60~80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和佐渡島、對馬、西南諸島,常在平原和低山地明亮的雜木林或山路旁等處棲息。翅膀上有水墨流畫般的花紋,由此得名「墨流」(日文)。翅表雖為水墨色彩,但泛有藍綠色光澤,形成獨特的色彩與花紋。翅裡為暗褐色,並綴有清晰的白色斑紋。明顯特徵是有一個紅色的口器。白天輕盈曼舞,吸食麻櫟的樹液、腐果和動物糞便等,也常落在地面上吸水。幼蟲以清風藤等葉子為食。雄蝶有在山頂或林間開闊的地方圈繩定界的習性。
●翅展/55~65mm
●成蟲活動期/5~8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棲息在平原到山地的雜木林或山路旁等處。初夏羽化(變成成蟲前的最後一次蛻皮),盛夏時,由於休眠,會暫時消失不見,秋天再次出來活動。暗橘色的翅膀上,綴有無數的黑色斑點,如同豹紋。相異於雌蝶,雄蝶前翅的中間部位,有4條粗長的黑色性標。因後翅內側為灰綠色,所以取名為綠豹蛺蝶 。與雲豹蛺蝶相似,但綠豹蛺蝶後翅內側生有白色脈絡紋,此特徵可以區分二者。白天在樹林裡活躍飛舞,或繞著花朵盤旋,吸食澤蘭等花蜜。雄蝶有吸水的習性。幼蟲以堇菜科植物為食。
●翅展/65~7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分佈於關東以西的本州、四國、九州和西南諸島。由其分佈區域可知,原先屬於南方的蝶類。常棲息於平原乃至低山地附近的草原或綠地處,也常見於公園和農田等處。幼蟲喜食園藝植物三色堇的葉子,所以在市中心也較為常見。雌蝶前翅面尖端為黑色。雄蝶翅表全部為豹紋狀斑紋,故命名為斐豹蛺蝶。區別於其他豹蛺蝶類的重要特徵是,斐豹蛺蝶後翅尾緣生有黑色斑紋。翅裡淡褐色的翅底也綴有黃褐色的豹紋。幼蟲以堇菜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60~70mm
●成蟲活動期/6~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的部分地區、本州、四國、九州和西南諸島。以平原山地為主要棲息地。幼蟲喜食朴樹類植物,在朴樹叢生的雜木林、森林、河流和溪谷等廣闊的區域裡,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下唇鬚長,突出在頭前方,呈喙狀,像天狗的鼻子,故名朴喙蝶。翅膀形狀也很奇特,前翅頂角突出,呈鐮刀端的鉤形。翅表為黑褐色,上綴橙色的大片斑紋。翅裡為褐色,雌蝶略帶紅色。顏色和花紋像枯葉,收起翅膀停立在枝頭時,很難發現。白天在樹林間和花簇中翩翩起舞,以各種花和樹液為餌食。
●翅展/40~50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西南諸島。主要生活在低地到山地的樹林或草原等處。前翅黑色,後翅為紅褐色,中間綴有淡藍色斑紋。日文將此色稱為薄青綠色,此蝶亦由此得名。幼蟲吃假防己等有毒植物,毒素聚集體內。羽化的成蟲也有毒,可以防止敵人襲擊。白天振翅起舞,停棲在薊類或澤蘭屬等的花上吸食花蜜。可長距離飛行,春天北上,夏天在山地的樹林中等產卵,到了秋天,帶著孩子南下。飛行距離可達數百公里。
●翅展/10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等島嶼。喜棲息在平原到山地的雜木林陰涼處。也是常見於高尾山山道旁的蝶類之一。翅表為黑褐色,前翅中間部分嵌有的白色條紋,將其分為深淺兩色,這種花紋在雌蝶身上比較明顯。翅裡黑褐色,綴有眼狀斑紋;前翅有一兩個形狀較小,後翅約有六個且大小不一。白天活動,好吸食麻櫟和枹櫟等的樹液。幼蟲以山白竹和青苦竹等竹類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45~55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棲息在低地到低山的雜木林中,也常見於市區的公園和民居附近等處。翅表為茶褐色,沿著翅脈生有黃色線紋,邊緣序生有黃色圓形斑點。翅裡由腹部往上的黃白色,漸變為黃褐色,並布有茶色波浪形花紋。邊緣序生大小不一的眼狀斑紋。比起明亮開闊的地方,更喜樹陰下較暗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樹木周圍和竹林間來回飛舞,但日落時卻更為活躍。好吸食麻櫟和枹櫟等樹液,也常聚集在動物的糞便或樹木果實上。不吸食花蜜。幼蟲以山白竹和桂竹等的葉子為食。
●翅展/55~63mm
●成蟲活動期/5~8月 -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喜陰暗處,以平原、低山地的森林和草叢等為主要棲息地。翅表由黑褐色延伸至淺灰褐色,翅裡顏色較淺,並綴有紫色斷續狀帶紋。前翅邊緣綴有2~3個眼狀紋,有時後翅也有。翅裡前翅序生有3個眼狀紋,後翅則有6~7個。白天在林間和花草叢中飛舞。主要吸食麻櫟和枹櫟等的樹液或從樹上掉落的腐果的果汁。有時也聚集在動物的糞便上。幾乎不吸食花蜜。幼蟲以求米草、柔枝莠竹、中國芒等禾本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40~50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種子島等島嶼。平原、低山地為主要的棲息地,也常見於雜木林附近、農田、河流、濕地、草叢等各種地方。特徵是前翅翅表兩側分別生有一大顆眼狀紋,後翅通常分別綴有2顆。而外觀相似的東亞矍眼蝶後翅上,通常只有一顆眼狀紋,易於區分。兩者翅裡都生有細微的波狀花紋,並布有眼狀紋。白天活動,在草叢中時而飛舞,時而停歇。成蟲常聚集在齒緣苦蕒菜和酢漿草等的花朵上吸食花蜜。幼蟲的食草為求米草、中國芒等禾本科植物。
●翅展/33~40mm
●成蟲活動期/4~9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種子島、屋久島、奄美大島等島嶼。主要棲息在平原到山地的雜木林、綠地、河流等處。從早春到晚秋,在市中心的公園和農田等處,經常能看到它的出現。雄蝶翅表為明亮的淡紫藍色到藍色,故名「琉璃灰蝶」。雌蝶藍色的部分比較窄,黑色的翅緣比雄蝶的寬,翅裡皆為灰白色並綴有無數黑色小點。白天在雜木林和草地上歡快的飛舞,吸食富士、胡枝子等花的花蜜。幼蟲以豆科、山茱萸科、山毛櫸科、芸香科等植物的花或花蕾為食。
●翅展/22~25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東北南部以南的本州、四國、九州和西南諸島。以平原、低山地的雜木林和綠地等為主要棲息地。雌雄的翅表同為深棕色,但雄蝶的中間部位為橙色,雌蝶翅表綴有白色到灰色的斑紋。翅裡遍佈銀白色,故名「銀灰蝶」。此種蝶的前翅尖端凹凸不平,較易與其他種蝶區分。與有些秋天羽化的個體相比,初春羽化的個體,前翅尖端較為尖凸,通常在樹林和草原等處翩翩起舞。吸食花蜜和樹液等。也常見於高尾山的山道旁,幼蟲以富士或葛等植物的花朵或花蕾為食。
●翅展/36~40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初春時開始出現,以丘陵、雜木林和開闊的山地等為主要棲息地。雌蝶翅表全部為淡淡的銀藍色,雄蝶只有中間部分為藍色,其他均為黑褐色。翅裡深褐色,並嵌有浪頭狀白線,後翅綴有灰色點狀斑紋。明顯特徵是體毛髮達,全身遍覆濃密的絨毛。上午開始歡快地飛舞,動作敏捷輕盈,喜食杜鵑花、馬醉木等的花蜜。幼蟲以杜鵑花屬等植物的花葉為食。
●翅展/25~29mm
●成蟲活動期/4~5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奧尻島、利尻島、種子島、屋久島等島嶼。主要棲息在平原、山地的草原和小塊草地上。前翅翅表為橙色,外緣綴有褐色條紋,中室有黑色斑點綴飾。隨著個體差異,有些翅表的紅褐色幾乎消失,完全為黑褐色。翅裡同為紅褐色,並且後翅尾緣綴有紅褐色帶狀花紋。白天在草叢中飛舞,吸食一年蓬等各種花的花蜜。幼蟲以酸模、羊蹄等植物的葉子為食。
●翅展/27~35mm
●成蟲活動期/3~11月 -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西南諸島等。以平原低地的樹林和草原等為棲息地,也常見於山地、市區、市內公園等開闊之地。從體色來看,常被誤以為是蛾的同類,但實際上是蝶類(事實上蛾與蝶並沒有明確的區分)。翅表為茶褐色,後翅中間由數個白色斑點排列成一字型斑紋,特徵明顯,所以又有一文字弄蝶的別稱。白天十分活躍,在花叢中飛舞,吸食各種花蜜,也常聚集在腐果或動物糞便上。幼蟲以稻子、狗尾草等植物為食。有結群活動的習慣,有時能夠看見一大群稻弄蝶結群活動的景象。
●翅展/35~40mm
●成蟲活動期/5~11月 -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喜棲息在低地、山地的落葉闊葉林和開闊的雜木林等光照充足的地方。翅表為暗褐色,前翅綴有複雜的波浪狀花紋,雄蝶有紫色光澤,雌蝶為明亮的白色條狀花紋。後翅內外兩側都綴有黃色斑點。白天在森林中飛舞,吸食東北堇菜和蒲公英等的花蜜。也常落在地面上,張開翅膀享受日光浴。生命短暫,只在3~4月間出現。幼蟲以麻櫟、枹櫟、槲樹等的葉子為食。
●翅展/36~40mm
●成蟲活動期/3~4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間都可繁衍生息。體型較大的天蠶蛾翅展約可達到15cm,是本州地區體型最大的蛾類。古時從天蠶蛾的繭中抽絲用於紡織,由多見於山地,因此在日文中得名「山繭蛾」。翅膀顏色有紅褐色或土黃色等,個體差異較大,從前端沿外沿有暗褐色的長條紋。中央附近有眼狀紋。雌蛾與雄蛾的觸角不同,雄蛾觸角呈羽毛狀,而雌蛾觸角呈梳齒狀。成蟲在夜間活動,經常出現在燈光附近。成蟲不取食,依靠幼蟲時期積蓄的養分生存。幼蟲以麻櫟、枹櫟等植物為食。繭與蠶蛾相似,呈淡綠色。
●翅展 約110~150mm
●成蟲活動期 8~9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都可繁衍生息。與天蠶蛾相比,體型小了近一倍,翅膀整體呈暗淡的綠色,前翅的前半部分呈白色。翅膀邊緣呈茶褐色,各翅中央附近有巨大的眼狀紋。也有翅膀邊緣為紅褐色的品種,以及底色為亮黃褐色的品種。相較於與天蠶蛾,成蟲出現的時期更晚,同為夜間活動。成蟲與其他天蠶蛾科近緣種相同,都不取食。幼蟲以麻櫟、空木、櫸樹等樹木的葉為食。
●翅展 約85~105mm
●成蟲活動期 9~11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森林、雜樹林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日文名「楠蠶」正是取其「生活在楠木上的蠶」之意。體色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個體差異很大。後翅(兩對翅中位於後方的翅)中央有明顯的眼狀斑紋。 前翅(兩對翅中位於前方的翅)的眼狀斑紋不完整,但前端有酷似蜥蜴側臉的斑紋。夜間與天蠶蛾一同聚集在燈光周圍,白天在附近的屋簷下休息。幼蟲呈綠色,有白色的長毛,因此在日本被稱為「白髮太郎」。幼蟲以樟樹、光葉櫸、銀杏等樹木的葉為食。蟲繭如竹簍般充滿縫隙,因此被稱為「透光的稻草包」。成蟲羽化後,蟲繭經常掉落在林道邊的草叢中。
●翅展 約100~120mm
●成蟲活動期 8~10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高原一帶都可繁衍生息,翅膀呈藍白色或淡綠色。前翅的前緣呈紅色,前翅、後翅的中央附近都有較小的眼狀斑紋。雌蛾與雄蛾的觸角不同,雄蛾觸角呈羽毛狀,而刺蛾觸角呈梳齒狀。雄蛾有較長的尾狀突起,而相比之下雌蛾的尾狀突起較短。成蟲每年有2次活動期,分別在初夏和盛夏的7~8月間。經常出現在燈光附近。成蟲的口器退化無法進食,依靠幼蟲時期積蓄的養分生存。幼蟲以枹櫟、梅樹、杏、石榴、梨、蘋果等各類樹木的葉為食。
●翅展 約80~120mm
●成蟲活動期 4~5月、7~8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低矮山坡到山地、樹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前翅呈灰褐色,有濃淡不一的複雜斑紋,與樹皮十分相似,但後翅呈白色,有2條粗大的黑色帶狀條紋。翅收攏後,看不到後翅,停留在樹皮上時形成保護色,極難察覺。但在受到驚嚇時展開前翅並露出後翅,以警告天敵不要靠近。白天多停留在較大樹木的樹幹或枝條上休息,夜間出來活動,在各種樹木間飛舞並吸食樹液。幼蟲以薔薇科灰葉稠李的樹葉為食。
●翅展 約80~95mm
●成蟲活動期 7~10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屬於蛾類,與以有毒的管花馬兜鈴為寄主的麝鳳蝶十分相似,體內含有毒素,故而得名。翅膀呈灰黑色,其上有黑色翅脈,與麝鳳蝶幾乎相同,有十分漂亮的尾狀突起。但後翅翅緣上的紅色斑點比麝鳳蝶更鮮豔,體型也遠小於麝鳳蝶。在傍晚時開始活動,經常聚集與燈光附近,白天可以在樹葉上被觀察到。常在原野雜樹林間飛舞,吸食各種花朵的花蜜。幼蟲全身覆蓋白色棉狀絨毛,以狹葉四照花和燈檯樹的樹葉為食。
●翅展 約55~60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以及日照條件良好的雜樹林、沿河一帶林道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蟲體呈亮麗的藍綠色,有金屬光澤,並帶有鮮豔的紅色。是與金花蟲同樣有名的美麗昆蟲。有發達的複眼和牙狀大齶,十分醒目。多以小型昆蟲為食,其捕獵時速度極其迅速,神似花貓,因此在日文中得名「斑貓」。當人靠近時會迅速起飛向前數米後落下,如此反復,似乎在為人引路,因此又有「引路蟲」的別稱。幼蟲在土壤中築巢,以靠近巢穴的螞蟻等小型昆蟲為食。
●身長 約18~20mm
●成蟲活動期 4~9月 -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五島列島、屋久島、種子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森林、濕度較高的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僅在日本分佈的步行蟲之近緣品種。成蟲和幼蟲都以蝸牛為主要食物,通過將細長的頭伸入蝸牛殼內捕食躲在殼內的蝸牛,因此得名。翅已退化,無法飛行,也不會進行長距離遷徙,因此隨棲息地環境不同,顏色和體型也有差別,同種步甲中也隨地域有不同的亞種。生活在高尾山一帶的步甲屬於分佈在關東到中部地區的亞種。全身呈泛藍色的黑色。
●身長 約36~41mm (亞種)
●成蟲活動期 4~10月 -
分布在本州的中部以北一帶。在平地到山地雜樹林、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是關東地區最為常見的一種步甲蟲,身體呈鮮綠色,有金屬光澤,十分美麗。也有個別蟲體的顏色呈紅銅色。上翅有數條較細的條紋,與大多數步甲科昆蟲一樣,淡藍步甲的後翅也已退化,無法飛行。喜歡在較陰暗地區活動,白天幾乎都躲在落葉下的泥土中或倒伏的樹木下。夜間開始變得活躍,在地面捕食蚯蚓或蛾類幼蟲、球潮蟲等昆蟲。也經常聚集在小型動物的屍體邊。幼蟲同樣以小型昆蟲為食。
●身長 約25~30mm
●成蟲活動期 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