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的奇珍异宝

Selected

想看到不同季节的美丽植物的展示品吗?想看到各种昆虫一同陈列的巨大标本吗?这些均可在高尾599博物馆内体验,馆内墙面上配有动物剥制标本,还有与视频结合动感展示高尾山魅力的”NATURE WALL”等。在高尾599博物馆,还有精心制作的常设展览,无论何时,您都能与奇妙大自然中的精灵们不期而遇。

  • 斑股锹甲(深山锹形虫) 锹甲科
    斑股锹甲(深山锹形虫)
    斑股锹甲(深山锹形虫) 锹甲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隐岐等岛屿。主要栖息于平原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榉树林中。粗犷冷酷的外形深受人们喜欢,但与日本小锹形虫和锯锹形虫相比,活动区域有限。明显特征是头部背面长有突起,这与大下颚一样体型越大越明显,小型个体也有完全没有的。体色黑褐色到红褐色,体表生有金色短毛。雌虫全身黑褐色。白天虽然也经常出来活动,但夜间更活跃。常飞到麻栎、枹栎等树上舔食树液。

    ●全长/30~8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独角仙 金龟子科
    独角仙
    独角仙 金龟子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雄虫拥有一支雄壮有力的犄角,被称为「日本昆虫之王」,不论现在还是过去,都是孩子们极为喜欢的昆虫,实际上不仅日本有,朝鲜半岛、中国、印度支那半岛北部等地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主要栖息于平原到山地的森林和杂木林中。日落后灵活地飞到麻栎和橡树等树上,聚集在树液处。足末端长有利爪,不仅可以支撑雄硕的身体,还可以紧紧抱住垂直的树干。用犄角和坚硬的身体占据树液,排挤其他昆虫。产在土中的卵,次年变为成虫,羽化后只有2~3个月的寿命。

    ●全长(包括触角)/30~50mm
    ●季节/6~8月
  • 日铜罗花金龟 金龟子科
    日铜罗花金龟
    日铜罗花金龟 金龟子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伊豆诸岛、五岛列岛、屋久岛等地。主要栖息在低地的杂木林和森林等处。也常见于高尾山的山路和林间小道上。也常出现于市中心的公园和林荫树上。身体扁平,头四方形,特征明显。体色有个体差异,从铜色到近绿色不定,但全都具有独特的光泽,非常漂亮。白天,聚集在麻栎、枹栎、柳树等树上食树液,飞行能力强,可以不打开前翅,只展开后翅飞行。

    ●体长/22~3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绿罗花金龟 金龟子科
    绿罗花金龟
    绿罗花金龟 金龟子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佐渡岛、种子岛、屋久岛等地。栖息在低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森林处 。喜舔食麻栎、枹栎、柳树等阔叶树的树液。在7~8月短暂的夏季里,时常可以看到它和锹形虫、独角仙 、蜂等昆虫一起聚集在树上。体长/和生态等,与日铜罗花金龟几乎没有区别。日铜罗花金龟,因个体不同,体色也不同,而绿罗花金龟全部为具有金属光泽的深绿色。还有一种叫做黑罗花金龟,全身漆黑,但很少有机会看到。本种和黑罗花金龟在市中心几乎都看不到。

    ●体长/22~30mm
    ●成虫活动期/7~8月
  • Ootorafukogane 金龟子科
    Ootorafukogane
    Ootorafukogane 金龟子科
    分布于本州。主要生活在低山地到山地的绿地和草丛等处。是只在初夏到夏季短暂的季节内出现的花潜(日文)的同类。雄虫背部长有大花纹,色彩艳丽,深受昆虫爱好者的喜欢。雌虫体色为黑色,背部花纹白色,看上去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昆虫。触角顶端分为3瓣,形状独特。在山路旁茂盛的花草树叶上,经常能够看到它们。白天经常飞来飞去,采食各种花的花粉。幼虫以朽木为食。

    ●体长/12~16mm
    ●成虫活动期/6~8月
  • 日本丽金龟 金龟子科
    日本丽金龟
    日本丽金龟 金龟子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常在平原到山地的草木繁茂地带和草丛等处生活,幼虫生于土中,以各种植物柔软的根茎为食,有时也吃豆科为主的农作物的根茎。成虫以这些植物的新芽、叶子和花等为食,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害虫,比起自然环境更常见于田地等处。常常大量繁殖,集结成群,危害农作物。属小型金龟子,体长/1mm左右,头部到胸部为深绿色,色泽光亮,前翅表面红褐色具金属光泽,十分漂亮。初夏开始出现,白天经常可以看见它们落在食草上。

    ●体长/9~13mm
    ●成虫活动期/5~8月
  • 紫蓝粪金龟 金龟子科
    紫蓝粪金龟
    紫蓝粪金龟 金龟子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除平原到山地林间和绿地之外,在农耕地和住宅区也也能看见它们。体色大多为黑色,具金属光泽,因个体差异,也有富紫色、蓝色或绿色光泽的,非常漂亮。也被称为「粪虫」,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贴着地面低飞,发出很大的振翅声,或在地面爬行寻找粪便。雌虫会将粪便搬运到土中加固,然后在上面产卵,从卵中孵化的幼虫就以这粪便为食,慢慢长大。在高尾山的山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它。

    ●体长/14~20mm
    ●成虫活动期/4~11月
  • 七星瓢虫 瓢虫科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 瓢虫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小笠原及宫古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草原绿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在城市中的公园、路边行道树及绿化带一带也十分常见,是日本人最为熟悉的昆虫之一。虫如其名、七星瓢虫的鞘翅呈红色,有光泽,上面有7个较大的黑色斑点。在早春到初秋期间出现。为肉食性昆虫,因主要以生活在植物上的蚜虫为食而广为人知。在感到危险时会从足部关节处分泌黄色液体,有臭味,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天敌的捕食。幼虫为毛虫,也以蚜虫为食,外形与成虫差异较大。

    ●身长 约5~8mm
    ●成虫活动期 3月~11月
  • 大龟纹瓢虫 瓢虫科
    大龟纹瓢虫
    大龟纹瓢虫 瓢虫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草地及山谷溪流沿岸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产瓢虫中体型最大的品种,超过1cm的个体在瓢虫中实属罕见。鞘翅有光泽,排列有红黑相间的斑纹。
    其花纹酷似乌龟的背甲,因此得名“大龟纹瓢虫”。在早春到初秋期间出现,成虫和幼虫主要以生活在胡桃楸和木胡桃树上的核桃扁叶甲、杨叶甲以及生活在杨柳类树木上的柳二十八斑叶甲等昆虫的幼虫为食。与其他瓢虫相同,当感知到危险时会从足部分泌带有臭味的液体。冬季临近时,会聚集在树皮缝隙、岩石裂缝中过冬。

    ●身长 约8~12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葡萄丽叶甲 叶甲科
    葡萄丽叶甲
    葡萄丽叶甲 叶甲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区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农田耕地附近十分常见。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大多数葡萄丽叶甲的鞘翅大部分都呈红铜色,其他部分呈鲜亮的金属绿。随着观赏角度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十分漂亮。在早春到夏季出现,以野葡萄等葡萄类、蜡瓣花、薄荷等植物的叶为食。幼虫在土壤中以同类植物的根茎为食,幼虫和成虫都是公认的葡萄害虫。

    ●身长 约5~7mm
    ●成虫活动期 5月~8月
  • 黄纹花天牛 天牛科
    黄纹花天牛
    黄纹花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伊豆群岛北部岛屿、利尻岛、佐渡岛、隐岐岛、五岛列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原都可繁衍生息。上翅有黄褐色到白色的4条带状斑纹。足为黄褐色,身体细长,外形被认为是模仿蜜蜂而后进化而来。从6月中旬开始出现,是花天牛的近缘种,主要以绣球花类、圆锥绣球、栗树、菖蒲、灯台树等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有些品种和虎天牛也十分相似,可以通过胸部的细长部分加以区别。幼虫生活在鱼鳞云杉、红松等针叶树的树干内,蛀食树木。

    ●身长 12~20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红天牛 天牛科
    红天牛
    红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及利尻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及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除头部外全身呈暗红色。
    在高尾山分布较多,因为颜色醒目所以很容是被观察到。极个别个体的胸部呈黑色。触角比身体要短,前端呈锯齿状。在盛夏开始出现,经常在原野杂树林中飞舞觅食。停留在毛当归和圆锥绣球等植物的花上,取食花粉和花蜜。幼虫生活在鱼鳞云杉、库页冷杉等针叶树的枯木、倒下的树干或被砍伐后的树干中。

    ●身长 12~22mm
    ●成虫活动期 7月~9月
  • 蓝星天牛 天牛科
    蓝星天牛
    蓝星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鲜艳的天蓝色,并有3对较大的黑色斑点。因华丽的外表而广为人知。有些个体身上的黑斑左右相连。触角节处呈天蓝色,有黑色绒毛穗。从6月左右开始出现,在白天活动。在高尾山上倒伏的日本山青冈树上很常见。也以枹栎的树液和华东山柳的花粉为食。幼虫也以蛀食同种山毛榉类树木为生。

    ●身长 18~30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星天牛 天牛科
    星天牛
    星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佐渡、隐岐、对马、种子岛等岛屿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间杂树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成虫和幼虫都以杨柳类、米槠类、柑橘类、枫树类等树木为食,食性非常广泛。在农田耕地也十分常见,是最为人知的天牛之一。高尾山登山道也经常可以发现星天牛的身影。虫体呈黑色,有光泽,上有白色的斑纹。触角呈天蓝色和黑色的横条花纹。雄虫的触角比身长要长近2倍,雌虫的触角是身长的约1.2倍。星天牛的虫患经常会导致庭院内的树木、行道树等树木枯死。

    ●身长 25~35mm
    ●成虫活动期 6月~8月
  • 黄星天牛 天牛科
    黄星天牛
    黄星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隐岐、对马、壹岐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森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农田耕地及市区的行道树上也可被观察到。具有很长的触角,雄虫触角长度可达到体长的3倍左右。多数虫体呈黑色,上有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在初夏到初秋期间活动,以无花果、桑树、柑橘类树木为食。通过发达的下腭进食树叶和树皮。经常聚集在灯光周围。雌虫在这些树木的树干上咬出小洞,并在里面产下虫卵。幼虫孵化后蛀食树干为生。

    ●身长 14~30mm
    ●成虫活动期 5月~11月
  • 苎麻天牛 天牛科
    苎麻天牛
    苎麻天牛 天牛科
    苎麻天牛自关东一带到本州以西,以及四国、九州、对马、隐岐、种子岛等地区都有分布。多在平原地带以及山地灌木丛和周围的植被区活动。苎麻天牛为外来物种,随着江户时代进口中国萱麻(荨麻科)而来到日本。由于全球变暖,其活动区域正在逐渐向北移动。浅绿色的身体上有大块的黑斑,色彩十分鲜艳。最初在高尾山一带并没有分布,从19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被观测到,如今已成为5月~8月期间最常见天牛的一种。该虫在白天活动,成虫能够飞行,成虫以萱麻、苎麻、大叶苎麻、椴树、木槿等植物的叶和茎为食,幼虫以这些植物的茎和根为食。

    ●身长 10~20mm
    ●成虫活动期 5~8月
  • 云斑白条天牛 天牛科
    云斑白条天牛
    云斑白条天牛 天牛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佐渡、隐岐、对马、奄美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及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所有天牛中最大的品种,成虫最大可以长到6cm左右。虫体呈黑色,全身覆盖有灰色的细毛。上翅有大小不等的黄色条状斑纹。但该虫的标本条纹颜色为白色,因此在命名时使用了“云斑白条天牛”的名字。有较大的复眼和发达的大腭。多在夜间活动,但有时也在白天出没。以杂树林中的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榆科等树木的树皮为食。也会聚集起来吸食这些树木的树液。幼虫以蛀食栗树、麻栎、米槠等树木为生。

    ●身长 约45~55mm
    ●成虫活动期 6月~8月
  •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科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 卷叶象鼻虫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低矮山地杂树林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体色随着地域的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呈油亮的红褐色到暗褐色,也有接近黄褐色的个体。雌虫和雄虫在体型上有差异,雄虫的头部和胸部特别细长,触角也如同象鼻般十分细长,体型也比雌虫要大。雌虫头部和触角都不长,与玫瑰卷叶象鼻虫相似。在初夏到盛夏期间出现。雌虫繁殖期会使用油钓樟、日本辛夷、虎杖、山胡椒、红果山胡椒等植物的叶片制作“育儿室”,完成后叶片脱落。

    ●身长 约8~12mm
    ●成虫活动期 5月~7月
  •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虫科
    Ojiroashinagazoumushi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虫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黑色,全身覆盖有被称为鳞毛的极细绒毛,其他部分泛白色。鞘翅的后半部分几乎全白,日文名中的“尾白”二字正是由此而来。虽然与长脚象鼻虫属于同种,但该种的足并没有那么长。从早春开始出现,幼虫和成虫都以葛为食,成虫经常停留在葛叶上。一旦察觉危险,会迅速将足收拢,一动不动作出假死状。雌虫在葛的茎秆上咬出伤口,并在里面产卵。幼虫孵化后以茎秆的内部组织为食。

    ●身长 约9~10mm
    ●成虫活动期 4月~10月
  • 大褐象鼻虫 象鼻虫
    大褐象鼻虫
    大褐象鼻虫 象鼻虫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伊豆大岛、对马一带。从盆地到山地杂树林以及森林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茶褐色,上面布满黑色斑纹,原本体色就呈黑色,随着虫龄的增长全身都会显得越发黑。凹凸不平的坚硬身体如同金属般十分坚硬。其口器非常长,如同象鼻。大褐象鼻虫是分布在日本的象鼻虫中的最大品种。成虫多于初夏到盛夏期间出现,聚集在麻栎及枹栎等树木上舔食树液。白天多隐藏在倒伏的树木和腐木下。幼虫成年后还可成活2年左右。雌虫在树干中产卵。幼虫蛀食树干,会深深钻入树干深处。

    ●身长 约12~29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大胡蜂 马蜂科
    大胡蜂
    大胡蜂 马蜂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屋久岛、种子岛等地。栖息在平原到低山地带,也常出现在住宅街道等地方。是日本蜂中最大的一种,身上深橙色和黑色的条纹引人注目。在土中营巢栖息。肉食性,以大型昆虫为食,但也群体袭击其它蜂巢,捕食蛹和幼虫等。它们还常聚集在杂木林的树液上。攻击性强,体内的剧毒,可致人死亡,这一点,深为人们熟知。每当看见它们或听到附近发出「扑--」的大振翅声,不要慌张,可慢慢地离开。它们还喜欢接近甜的饮料类和盒饭。

    ●体长/27~45mm
    ●成虫活动期/4~10月
  • 黄色马蜂 马蜂科
    黄色马蜂
    黄色马蜂 马蜂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佐渡、对马和屋久岛等地。栖息在低地到山地茂密的山峦和杂木林中。工蜂比大黄蜂小一圈,属中型马蜂,20mm左右,雄性20~24mm,女王蜂为25~28毫米。从初春开始,可以看到它们,在树窟和土中等筑球形巢,近几年,令人困惑的是,它们也在城市人家的屋檐下和墙壁等处筑巢。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身体为鲜艳的黄色。极具攻击性的性格,使它们稍受刺激,即会袭击人,所以,看见蜂巢,一定要小心躲远些。它们喜欢花蜜和树液等,也捕食蝉等各种各样的昆虫。

    ●体长/20~28mm
    ●成虫活动期/4~11月
  • 熊蜂 蜜蜂科
    熊蜂
    熊蜂 蜜蜂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栖息在平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周边的草木繁茂地带,也常出现在居家院落和公园等处。从初春开始直到夏天,都是它们活动的季节;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花丛翩翩起舞,采花粉和花蜜吃。雄蜂在山脊和原野上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它会悬停在那里,监守四周。在灌木和干树枝等处挖穴筑巢,抚育后代。虽然它们在飞翔时,羽毛发出很大的声音,身上毛发浓密,令人生畏,但它们却很温和,几乎不攻击人。

    ●体长/20~24mm
    ●成虫活动期/3~10月
  • 大黑蚁 蚁科
    大黑蚁
    大黑蚁 蚁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等岛屿一带。从平地到山地、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开阔的地面筑巢,因此在都市中心区的公园和庭院中也十分常见。是日本蚂蚁中体型最大的品种,工蚁可长到约10mm左右,蚁后可长到约17mm。身体呈黑色,腹部略带褐色。在地下的巢穴中以女王为中心集体生活,是一种有社会性生活习性的昆虫。工蚁负责搜寻食物,单独或几只一起行动,以死后的昆虫、蚜虫分泌的蜜汁为食。5月~6月左右带有翅膀的雄蚁与雌蚁飞出蚁穴,进行婚飞。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并制造新巢穴。最初孵化的几只幼蚁由雌蚁抚养,当幼蚁成长为工蚁后雌蚁就转变为只负责产卵的蚁后。

    ●身长 约7~13mm(工蚁)
    ●成虫活动期 4月~11月
  • 暗足弓背蚁 蚁科
    暗足弓背蚁
    暗足弓背蚁 蚁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屋久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以及草地等地区都可繁衍生息。与日本弓背蚁并列为生活在日本的最大蚁类。蚁后体长可达到近2cm。最大的特征为头部和足呈黑色,胸部和腹部前方附近呈暗红色。有些个体只有胸部呈暗红色。暗足弓背蚁不在土壤中筑巢,而多在林中枯木或树木的根部筑巢,所以在都市区的公园内很难见到它的踪影。通常被观察到的多为工蚁,巢穴外一般为单独行动,不会列队行进。以小型昆虫的残骸,蚜虫所分泌的蜜汁为食。

    ●身长 约7~12mm
    ●成虫的活动期 5月~10月
  • 白尾灰蜻 蜻科
    白尾灰蜻
    白尾灰蜻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地区。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光照充足的草地、池塘、沼泽等水边。有时也飞到有小水坑的地方,是市区中常见的蜻蜓之一。春天羽化初期,雄虫与雌虫体色都为黄褐色,腹部生有黑色花纹。之后,雄虫随着性成熟,体色发生变化,从胸部到腹部覆生盐状的白色粉末,所以取名白尾灰蜻 。雌虫一生体色几乎都不会发生变化,别名亦称「麦秆蜻蜓」。繁殖期,雌虫会贴着水面飞行,时而把腹部末端点入水中产卵。

    ●体长/49~55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深山茜 蜻科
    深山茜
    深山茜 蜻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较常出现在平原至山地水流较缓的溪流沿岸、稻田周边、池塘或沼泽等近水边。与秋赤蜻相同,身体染有红色,雄虫性成熟后,头部和腹部变成红色。前后翅尖端内侧生有红褐色的宽带形网状纹,在红蜻蜓中只有此种蜻蜓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极易辨别。雌虫体色不会变为红色,而是偏红的褐色,翅尖端还生有长方形网状纹,白色。经常在空中飞掠,捕食小昆虫。

    ●体长/30~4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巨圆臀大蜓 大蜓科
    巨圆臀大蜓
    巨圆臀大蜓 大蜓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冲绳和佐渡岛、对马、屋久岛、奄美大岛等岛屿。属日本产蜻蜓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达11厘米。主要生活在平原和低地的河流、湿地或山间溪流等处,不过,在市中心也可能看见它。眼睛硕大,呈深绿色,体大,黑色,一段距离横生一道黄色条纹,十分好看。在空中飞掠,捕食小型昆虫。雄虫有圈绳定界的习性,并会在领域范围内来回飞行。雌虫会在水面悬停,腹部点入水中产卵。

    ●体长/90~100mm
    ●成虫活动期/6~10月
  •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深山川蜻蛉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地。主要栖息于低地到山地清澈的河流和溪流边等处。是日本产色蟌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翅膀为茶褐色、半透明状,腹部为富有金属光泽的绿色,在水边悠然地飞来飞去,姿态十分优雅。雌虫靠近翅膀尖端的地方生有翅痣(翅尖端附近的四角形斑纹),腹部为褐色。雄虫会划分各自的领地,并在领地范围内与雌虫交尾。雌虫水下产卵,利用翅膀和体表的气膜,可以潜入水下近一个小时。

    ●体长/60~65mm
    ●成虫活动期/5~9月
  • 昔蟌 昔蟌科
    昔蟌
    昔蟌 昔蟌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于生殖器等多个部位,都保留着原始的特征,因此,以「活化石」闻名世界。昔蟌科,除了现存的本种外,只有喜马拉雅和中国东北部各有一种存活。体型与春蜓相似,但前后翅形状基本相同,这一特点又与豆娘相近。主要栖息于河流上游和环绕树林的溪流等处,以苍蝇、蚊子等小型昆虫为饵食。雌虫将卵产在水边植物的茎上,孵化后的稚虫,在溪流的石缝等处生活。在水中度过7~8年之后上岸,在水边生活1个月之后羽化为成虫。

    ●体长/50~60mm
    ●成虫活动期/5月
  • 秋蝉 蝉科
    秋蝉
    秋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主要在平地到山地的杂木林和树林中生活,停在树干上吸吮树液。在有大树的公园和梨树等果园里,也常会看到它们,是在全国最普通、常见的蝉之一。蝉类中,只有雄蝉才鸣叫,本种蝉的鸣声「jui」「jujujujui—」。这种鸣声,与用油炸东西的声音很相似,所以得名(日语:油蝉)。整个翅膀为不透明的茶褐色,上面缀有浓淡不一的花纹。雌蝉在树皮上产卵,孵化约需1年。幼虫在土中,从树木的根处吸食树汁存活,经6~7年后,从地下钻出,羽化为成虫。

    ●全长(从头到翅膀的先端)/50~60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寒蝉 蝉科
    寒蝉
    寒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屋久岛等地。在平原到低山的树林和杂木林中栖息。也出现在城市公园里和路边的林荫树上等。飞到各种树木上,吸食树液。最常出现在8~9月间。鸣声如同名字;「oshitsukutsuku」声调独特,令人印象深刻。不分上、下午,随时都在叫。身体颜色从黄褐色到黑色,并缀有绿色花纹。雄蝉和雌蝉,体型大小并无太大差异,雄蝉的腹部,几乎是一个圆形的空腔,雌蝉的腹部末端,则有一个尖尖的产卵管。

    ●全长/约45cm
    ●成虫活动期/7~10月
  • 茅蜩 蝉科
    茅蜩
    茅蜩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国、九州和屋久岛等地。主要栖息在平原到低山的树林中。6月左右开始出现,是较早出现的一种,7月为最盛期。如同它的(日文)名字「傍晚」一样,暮色将近时,便发出「hihihihihi」金属般的鸣声,但文字上却常常表现为「假名假名」。天色还在微暗时,就能听到它的鸣叫,阴天的话,白天有时也叫。身体的颜色虽有差异,但大多底色为茶褐色,各处均缀有绿色和黑色花纹。雄性腹部大,但几乎为空洞,雌性的腹尾尖尖的。身体附有象白棉一样的东西,但这是所谓的名和蝉寄蛾的幼虫,为本种寄生。

    ●全长/40~50mm
    ●成虫活动期/6~9月
  • 鸣鸣蝉 蝉科
    鸣鸣蝉
    鸣鸣蝉 蝉科
    分布于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国、九州和对马地区。栖息在平原乃至山地的树林中。在关东,是与秋蝉齐名的最常见的蝉,城市林荫树和公园里的树木上也是它们常出现的地方。从7月中旬左右开始出现,像它们的名字鸣鸣蝉一样,「min,min,min,min」地叫声很大。身体黑色,有绿色的花斑,背部中间的白色,像喷洒的白粉一样。也有极少全身黑色和被称作mikado的全身绿色的蝉。翅膀透明,几乎比身体长/出一倍。与其它的蝉同样,尖尖的嘴,刺入树中,吸食树液。从卵孵化的幼虫,到成虫,需经6年的时间。

    ●全长/55~63mm
    ●成虫活动期/7~9月
  • 伊锥同蝽 同蝽科
    伊锥同蝽
    伊锥同蝽 同蝽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对马、奄美大岛一带。从平地到山地、树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背面呈茶褐色,上翅、露出的腹部以及足部都呈绿色或黄绿色。胸部两端尖锐,属于同蝽科昆虫,背部上半部分的黄白色心形斑纹十分显眼。日文名中的“Esaki(江崎)”是为了纪念日本昆虫学家---江崎悌三博士。经常出现在灯台树、野漆树、土当归、食茱萸等树木的枝干上,并吸食其树液。雌虫有保护虫卵的习性,在灯台树等树木的叶片背后产卵后便守在虫卵周围,孵化后的一段时间也会守在幼虫周围防止天敌捕食。

    ●身长 约10~12mm
    ●成虫活动期 5月~10月
  • 棕污斑螳螂 螳螂科
    棕污斑螳螂
    棕污斑螳螂 螳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伊豆群岛、对马、屋久岛一带。在平地到山地、林间草地、农田耕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在公园和庭院中也很常见。体色多为土黄色或深褐色,也有少数绿色的个体,但十分少见。前足内测有黑色的部分,十分明显。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出现,多在地面附近、倒伏的树木旁等地区活动。进入秋季后转而在枯草丛中活动。卵鞘细长,经常附着在地面附近的岩石或树干上。

    ●身长 约36~60mm
    ●成虫活动期 8月~11月
  • 日本姬螳 花螂科
    日本姬螳
    日本姬螳 花螂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西南群岛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间杂树林及周边草地一带都可繁衍生息。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螳螂。身长在3cm左右,成虫的腹部有发达的翅。体色分绿色和褐色两种,也有背部褐色前足绿色等混色个体。
    当察觉到危险时会伏下并停止活动,并会试图逃离。甚至会将足贴于腹部做出假死状。头部为两边稍宽的三角形,复眼发达,左右突出。刚从虫卵孵化的幼虫呈黑色,形似蚂蚁。

    ●身长 约25~32
    ●成虫活动期 6月~10月
  • 竹节虫 竹节虫科
    竹节虫
    竹节虫 竹节虫科
    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栖息在平原到低山地的杂木林及周围的草木茂盛地带。体色呈绿色或褐色。经常模拟植物形态,停栖在树枝或草叶上一动不动,很难发现。此特性深为人们所熟悉。成虫无翅,所以不会飞行。在树上或草叶上缓慢移动,吃樱花和枹栎等植物的叶子。与枝竹节虫极为相似,但枝竹节虫的触角和前足长度基本相同,此为区分二者的特征之一。高尾山地区还生活着一种带翅的飞竹节虫,为罕见的单性生殖形态,雄虫与雌虫无需交尾即可产卵、繁殖后代。

    ●体长/60~100mm
    ●成虫活动期/7~11月
  • 蛇蜻蜓 蛇蜻蜓科
    蛇蜻蜓
    蛇蜻蜓 蛇蜻蜓科
    分布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平地到山谷地带、丛林中等都可繁衍生息。身体细长,有4片较大的羽翅,并非蜻蜓的近缘昆虫。与蜻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其间存在化蛹阶段(蜻蜓没有化蛹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体色呈稍亮的黄褐色,翅上遍布黄色斑点。白天经常在河边的林中草丛休息,夜间出来活动,为吸食树液而在树木间聚集。经常被灯光吸引。有发达的下腭,如不慎触碰会摆动胸部做出啃咬等攻击动作。攻击形态酷似蛇类。幼虫在日文中称为“孙太郎虫”,栖息在溪水河流中,以水生昆虫为食。

    ●身长 约36~40mm
    ●成虫活动期 6月~9月
  • 日本蝎蛉 抬尾虫科
    日本蝎蛉
    日本蝎蛉 抬尾虫科
    分布在本州、四国、九州一带。从低矮山地到山区杂树林、以及草地等地带都可繁衍生息。属于抬尾虫科昆虫,腹部中间起向后的部分形似蝎子的尾巴般朝前卷曲。不过只有雄虫有该体征,雌虫的腹部粗大不卷曲。另外,雄虫腹部末端呈钳状,在与雌虫交尾时用以压住雌虫的身体,同时也作为武器在雄虫间争抢配偶时使用。以死去昆虫残骸中的体液和果实的汁液为食。雄虫为雌虫提供昆虫残骸,在雌虫进食期间与其交配,该习性十分罕见。春季期间的虫体呈黑色,夏季羽化后更接近黄色,颜色差别很大。幼虫生活在土壤中,会结茧并在茧中化蛹。

    ●身长 约13~20mm
    ●成虫活动期 4月~9月
  • 婆婆纳 玄参科
    婆婆纳
    婆婆纳 玄参科
    生长在山地林间、沿河一带等潮湿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晚春时期当树木都已长出新叶时开花。开花后结果,果实呈扇形,花萼的形状酷似日本战国时期武将所佩戴的头盔,故在日文中得名“锹形草”。
    花色呈淡淡的紫红色,在茎杆上部的叶腋下开花,一次1~5朵。花直径约1cm,花瓣上有紫色条纹。因为碗状的花冠上有4处较深的裂口,因此看上去犹如有4片花瓣。叶对生,每次2片。叶呈鹅卵形,前端尖锐,叶缘有锯齿。越靠近上部的叶越大,长约3~5cm。茎叶上生有短小的绒毛。

    ●花期 5月上旬~6月上旬
    ●植株高 约10~20cm
    ●分布  高尾山6号路、里高尾
  • Okatatsunamisou 唇型科
    Okatatsunamisou
    Okatatsunamisou 唇型科
    自山脚到山顶以及林间草地都有分布 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在高尾山上可以找到韩信草的近缘植物,但都不像短促京黄芩般叶片都朝一个方向倾斜,而是聚生在茎杆的上部,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点加以区别。花呈弯曲的管状,长约2cm。花在茎杆顶端直立生长,一次数朵同时开花。
    韩信草在日文中被称作“立浪草”,是因为花的形状酷似打过来的浪头。而该种生于山坡,因此在日文中得名“丘立浪草”。
    花色为淡淡的紫罗兰色,茎杆上有向下的短毛。叶呈广卵形,叶缘有粗大的锯齿。
    叶片越往上越大,长约5cm。花凋谢后,花萼呈碗状收缩。果实在花萼中成熟。果实成熟后释放出黑色的种子。

    ●花期 5月中旬~6月中旬
    ●植株高 约20~50cm
    ●分布  高尾山6号路
  • 梓木草 紫草科
    梓木草
    梓木草 紫草科
    生长于山地林间及草地等光照条件良好的干燥地区,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因为花色接近萤火虫发出的光,因此在日本被称为“萤火虫草”。在叶片嫩绿时,鲜艳的蓝紫色花朵犹如漂浮在空中一般。花的直径约1.5~2cm,在细长的茎秆上部的叶根处开花,一次数多同时开放。花瓣5裂,中央部分有凸起的白色条纹。叶长约2~6cm,呈细长的披针形。茎叶上长有坚硬的绒毛,触感粗糙。
    花凋谢后长出较长的纤匐枝(贴地匍匐生长的枝条),可通过在纤匐枝上长出根系来繁殖。叶在冬季也不会枯萎。

    ●花期 4月中旬~5月中旬
    ●植株高  约15~20cm
    ●分布  南高尾
  • 笔龙胆 龙胆科
    笔龙胆
    笔龙胆 龙胆科
    生长于山野杂树林及草地等光照条件良好地区的二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发芽后越冬,第二年开花结果的植物)。花苞的形状酷似毛笔尖,因此得名笔龙胆。
    在晴天时开花,雨天或多云的时候花紧闭。花长约2~2.5cm,呈喇叭状,在茎秆顶端开花,一次数朵一起开放。花的前端有5裂,中间长有副片,因此看上去犹如10裂。花呈紫罗兰色,少数情况下也有白色的花朵。茎上部聚生大量叶,叶片质地厚实,呈小鹅卵形,长约0.5~1.2cm。背面经常泛紫红色。

    ●花期 4月中旬~5月中旬
    ●植株高 约5~10cm
    ●分布  高尾山山顶到阵马山一带、南高尾
  • 仙洞草 伞形科
    仙洞草
    仙洞草 伞形科
    生长在山地林间、沿河一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早春时期在叶生长之前先开花。
    全株柔软,植株纤细。为何被称为“仙洞草”至今不明。叶的形状与日本黄连(毛茛科)相似,因此在日文中有“似黄连”的别称。
    叶为3片1组的复叶,各片小叶都有较深的裂口。其特征为叶柄较长,且带有紫色,从根部垂直长出。叶间长出枝干,在顶端开出大量白色小花,花的直径约1mm。有5片花瓣,朝内侧卷曲。从花中伸出的黄色雄蕊十分显眼。花凋谢后,结出椭圆形的果实,果实长约3~5cm。

    ●花期 3月下旬~4月下旬
    ●植株高 约10~20cm
    ●分布  高尾山1~6号路、蛇瀑布、里高尾
  • 胡堇草 堇菜科
    胡堇草
    胡堇草 堇菜科
    在山地树林、沿河一带、林间树阴以及日照条件良好地区等各种环境中都有广泛分布 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因为在比睿山首次被发现,所以日文中得名“比睿草”。
    其叶于一般堇菜科植物的叶有所不同,春季长出的叶呈鸟爪状3裂,并会继续开裂成锯齿状。
    进入夏季后叶片快速长大,可长到约15~25cm。在堇菜科中实属罕见。从根部长出叶和花柄,茎杆不露出地面。花的直径约2cm,颜色从白色到淡红色。花瓣边缘呈波浪状,有香味。花锯(花瓣后的袋状组织)偏大,长约7mm。花瓣的侧瓣也长有绒毛。

    ●花期 4月上旬~5月上旬
    ●植株高 约5~15cm
    ●分布  高尾山2号路、4~5号路、稻荷山、里高尾、高尾山山顶到阵马山一带、北高尾
  • 犁头草 堇菜科
    犁头草
    犁头草 堇菜科
    生长于山间明亮的树林内以及山坡路埂、居住区一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属于早春开花的堇菜科植物之一,在高尾山上常见于朝南山坡等光照条件良好地带。在日文中得名“小堇菜”,但实际上它的花朵并不小,直径可达到2cm左右。花瓣有紫色条纹,大多数为淡紫色,但也有白色的品种,颜色变化丰富,个体差异较大。叶长约2~5cm,呈长三角形或鹅卵形。前端偏尖。叶从根部长出,与茜堇菜十分相似,但犁头草没有绒毛,可通过这一点来加以区别。

    ●花期 3月下旬~4月中旬
    ●植株高 约5~10cm
    ●分布  高尾山6号路、里高尾
  • Komiyamasumire 堇菜科
    Komiyamasumire
    Komiyamasumire 堇菜科
    生长在沿河一带潮湿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是高尾山中最晚开花的堇菜科植物。宽大的叶片十分醒目,相比之下花十分小巧,直径在1cm左右。
    花呈白色,下部的花萼有紫色花纹。花后部的花萼上有短毛,稍稍向后卷曲。这于绝大多数堇菜科植物不同,可通过这一点加以区分。叶片在幼芽期呈圆形,长大后呈椭圆形或鹅卵形。长约2~3.5cm,柔软但无光泽。
    叶缘有锋利的锯齿,背面泛紫色。临近●花期结束时,会开出大量闭锁花(闭花授粉型花朵)。

    ●花期 4月下旬~5月中旬
    ●植株高 约5~8cm
    ●分布  高尾山4号路、6号路、里高尾
  • 东北堇菜 堇菜科
    东北堇菜
    东北堇菜 堇菜科
    生长于路边草地等光照条件良好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出新芽继续生长的草本植物)。在高尾山的分布 日趋减少,但在居民区一带还有少量东北堇菜。其花朵水平看去形似木工划线时使用的工具墨斗,因此在日文中的发音与墨斗的发音十分相近。
    地下茎粗大,向上成束生出叶和花茎,几乎垂直生长。叶细长,酷似鞋拔子,前端圆润,长约3~8cm。质地稍厚,叶柄处有翼状组织。花的直径在1.2~1.7cm左右,呈深紫色。
    花瓣的侧瓣生有白色绒毛。花锯(花瓣后的袋状组织)长约7mm。

    ●花期 4月中旬~5月上旬
    ●植株高 约7~15cm
    ●分布  高尾山1号路、5号路、稻荷山、里高尾、高尾山山顶到阵马山一带
  • 高尾阴地堇菜 堇菜科
    高尾阴地堇菜
    高尾阴地堇菜 堇菜科
    高尾山也被称之为“堇菜山”,而其中又最具代表力的堇菜要数阴地堇菜。喜欢生长在林间山地等沿河一带的潮湿半日照环境中。因为最初在高尾山被发现,因此在日本被称为“高尾堇”。昭和3(1928)年被发现时,认定为是另一种阴地堇菜的变种,其特征为花期的不同以及茶褐色的叶。
    但●花期结束后便开始长出绿色的叶片,使他与其他变种的阴地堇菜难以分分。花的直径在1.5~2cm左右,有淡淡的香味。花色为白色,花瓣上有细小的紫色花纹。叶长约3~6cm,呈鹅卵形或长卵形。

    ●花期 4月上旬~5月上旬
    ●植株高 约5~12cm
    ●分布  高尾山1号路、蛇瀑布、里高尾
※来自takao手法应用程序山的引用
もっと見る 閉じ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