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之寶

Selected

TAKAO599MUSEUM精心規畫常設展覽,呈現在高尾山這片自然豐富的環境中營生的生物百態。例如四季時令花草、各類昆蟲的標本展示,還有將動物標本掛於牆面,和動態影片一同體現高尾山魅力的「NATURE WALL」等。

  • 斑股鍬甲(深山鍬形蟲) 鍬甲科
    斑股鍬甲(深山鍬形蟲)
    斑股鍬甲(深山鍬形蟲) 鍬甲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佐渡島、隱岐等島嶼。主要棲息於平原到山地的雜木林和櫸樹林中。粗獷冷酷的外形深受人們喜歡,但與日本小鍬形蟲和鋸鍬形蟲相比,活動區域有限。明顯特徵是頭部背面長有突起,這與大下顎一樣體型越大越明顯,小型個體也有些完全沒有。體色黑褐色到紅褐色,體表生有金色短毛。雌蟲全身黑褐色。白天雖然也經常出來活動,但夜間更活躍。常飛到麻櫟、枹櫟等樹上舔食樹液。

    ●全長/30~80mm
    ●成蟲活動期/7~8月
  • 獨角仙 金龜子科
    獨角仙
    獨角仙 金龜子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雄蟲擁有一支雄壯有力的犄角,被稱為「日本昆蟲之王」,不論現在還是過去,都是孩子們極為喜歡的昆蟲。實際上,不僅日本有,朝鮮半島、中國、中南半島北部等地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主要棲息於平原到山地的森林和雜木林中。日落後靈活地飛到麻櫟和橡樹等樹上,聚集在樹液處。足末端長有利爪,不僅可以支撐雄碩的身體,還可以緊抱住垂直的樹幹。用犄角和堅硬的身體佔據樹液,排擠其他昆蟲。產在土中的卵,次年變為成蟲,羽化後只有2~3個月的壽命。

    ●全長(包括觸角)/30~50mm
    ●季節/6~8月
  • 日銅羅花金龜 金龜子科
    日銅羅花金龜
    日銅羅花金龜 金龜子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佐渡島、伊豆諸島、五島列島、屋久島等地。主要棲息在低地的雜木林和森林等處,也常見於高尾山的山路和林間小道上。也常出現於市中心的公園和林蔭樹上。身體扁平,頭四方形,特徵明顯。體色有個體差異,從銅色到近綠色不定,但全都具有獨特的光澤,非常漂亮。白天聚集在麻櫟、枹櫟、柳樹等樹上食樹液,飛行能力強,可以不打開前翅,只展開後翅飛行。

    ●體長/22~30mm
    ●成蟲活動期/7~8月
  • 綠羅花金龜 金龜子科
    綠羅花金龜
    綠羅花金龜 金龜子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佐渡島、種子島、屋久島等地。棲息在低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和森林處。喜舔食麻櫟、枹櫟、柳樹等闊葉樹的樹液。在7~8月短暫的夏季裡,時常可以看到它和鍬形蟲、獨角仙、蜂等昆蟲一起聚集在樹上。體長和生態等,與日銅羅花金龜幾乎沒有區別。日銅羅花金龜因個體不同,體色也不同,而綠羅花金龜全部為具有金屬光澤的深綠色。還有一種黑羅花金龜,全身漆黑,但很少有機會看到。本種和黑羅花金龜在市中心幾乎都看不到。

    ●體長/22~30mm
    ●成蟲活動期/7~8月
  • Ootorafukogane 金龜子科
    Ootorafukogane
    Ootorafukogane 金龜子科
    分佈於本州。主要生活在低山地到山地的綠地和草叢等處。是只在初夏到夏季短暫的季節內出現的花潛(日文)的同類。雄蟲背部長有大花紋,色彩豔麗,深受昆蟲愛好者喜愛。雌蟲體色為黑色,背部花紋白色,看上去好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昆蟲。觸角頂端分為3瓣,形狀獨特。在山路旁茂盛的花草樹葉上,經常能夠看到它們。白天經常飛來飛去,採食各種花的花粉。幼蟲以朽木為食。

    ●體長/12~16mm
    ●成蟲活動期/6~8月
  • 日本麗金龜 金龜子科
    日本麗金龜
    日本麗金龜 金龜子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常在平原到山地的草木繁茂地帶和草叢等處生活,幼蟲生於土中,以各種植物柔軟的根莖為食,有時也吃豆科為主的農作物的根莖。成蟲以這些植物的新芽、葉子和花等為食,是大家熟悉的一種害蟲,比起自然環境更常見於田地等處。常常大量繁殖,集結成群,危害農作物。屬小型金龜子,體長1mm左右,頭部到胸部為深綠色,色澤光亮,前翅表面紅褐色具金屬光澤,十分漂亮。初夏開始出現,白天經常可以看見它們落在食草上。

    ●體長/9~13mm
    ●成蟲活動期/5~8月
  • 紫藍糞金龜 金龜子科
    紫藍糞金龜
    紫藍糞金龜 金龜子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除平原到山地林間和綠地之外,在農耕地和住宅區也也能看見它們。體色多為黑色,具金屬光澤,因個體差異,也有富紫色、藍色或綠色光澤的,非常漂亮。也被稱為「糞蟲」,主要以動物的糞便為食,貼著地面低飛,發出響亮的振翅聲,或在地面爬行尋找糞便。雌蟲會將糞便搬運到土中使其硬化,然後在上面產卵,從卵中孵化的幼蟲就以這糞便為食,慢慢長大。在高尾山的山路上時常可見。

    ●體長/14~20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 七星瓢蟲 瓢蟲科
    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 瓢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小笠原群島及宮古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草原綠地等地都可繁衍生息。在城市中的公園、路邊行道樹一帶也十分常見,是日本人最為熟悉的昆蟲之一。誠如其名,七星瓢蟲的鞘翅呈紅色,有光澤,上面有7個較大的黑色斑點。在早春到初秋期間出現。為肉食性昆蟲,因主要以生活在植物上的蚜蟲為食而廣為人知。在感到危險時,會從足部關節處分泌黃色液體,有臭味,從而保護自身免受天敵捕食。幼蟲為毛蟲,也以蚜蟲為食,外形與成蟲差異較大。

    ●身長 約5~8mm
    ●成蟲活動期 3~11月
  • 大龜紋瓢蟲 瓢蟲科
    大龜紋瓢蟲
    大龜紋瓢蟲 瓢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草地及山谷溪流沿岸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產瓢蟲中體型最大的品種,超過1cm的個體在瓢蟲中實屬罕見。鞘翅有光澤,排列有紅黑相間的斑紋。 其花紋酷似烏龜的背甲,故有「大龜紋瓢蟲」之名。在早春到初秋期間出現,成蟲和幼蟲主要以生活在胡桃楸和木胡桃樹上的核桃扁葉甲、楊葉甲以及生活在楊柳類樹木上的柳二十八斑葉甲等昆蟲的幼蟲為食。與其他瓢蟲相同,當感知到危險時,會從足部分泌帶有臭味的液體。冬季將近時,會聚集在樹皮縫隙、岩石裂縫中過冬。

    ●身長 約8~12mm
    ●成蟲活動期 4~10月
  • 葡萄麗葉甲 葉甲科
    葡萄麗葉甲
    葡萄麗葉甲 葉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區雜樹林以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農田附近十分常見。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葡萄麗葉甲的鞘翅大多都呈紅銅色,其他部分呈鮮亮的金屬綠。隨著觀賞角度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十分漂亮。在早春到夏季出現,以野葡萄等葡萄類、蠟瓣花、薄荷等植物的葉子為食。幼蟲在土壤中以同類植物的根莖為食,幼蟲和成蟲都是公認的葡萄害蟲。

    ●身長 約5~7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黃紋花天牛 天牛科
    黃紋花天牛
    黃紋花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伊豆群島北部島嶼、利尻島、佐渡島、隱岐島、五島列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原都可繁衍生息。上翅有黃褐色到白色的4條帶狀斑紋。足為黃褐色,身體細長,外形被認為是模仿蜜蜂,歷經演化而來。從6月中旬開始出現,是花天牛的近緣種,主要以繡球花類、圓錐繡球、栗樹、菖蒲、燈檯樹等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有些品種也和虎天牛十分相似,可以藉由胸部的細長部分加以區別。幼蟲生活在魚鱗雲杉、紅松等針葉樹的樹幹內,蛀食樹木。

    ●身長 12~20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紅天牛 天牛科
    紅天牛
    紅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及利尻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及樹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除頭部外全身呈暗紅色。在高尾山分佈較多,由於顏色醒目,因而容易發現。胸部呈黑色者頗為稀有。觸角短於身體,前端呈鋸齒狀。在盛夏開始出現,經常在原野雜樹林中飛舞覓食。停留在毛當歸和圓錐繡球等植物的花上,取食花粉和花蜜。幼蟲生活在魚鱗雲杉、庫頁冷杉等針葉樹的枯木、倒下的樹幹或被砍伐後的樹幹中。

    ●身長 12~22mm
    ●成蟲活動期 7~9月
  • 藍星天牛 天牛科
    藍星天牛
    藍星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鮮豔的天藍色,並有3對較大的黑色斑點。因華麗的外表而廣為人知。有些個體身上的黑斑左右相連。觸角節處呈天藍色,有黑色絨毛穗。從6月左右開始出現,白天活動。在高尾山上倒伏的日本山青岡樹上很常見,也以枹櫟的樹液和華東山柳的花粉為食。幼蟲也以蛀食同種山毛櫸類樹木為生。

    ●身長 18~30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星天牛 天牛科
    星天牛
    星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佐渡、隱岐、對馬、種子島等島嶼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間雜樹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成蟲和幼蟲都以楊柳類、米櫧類、柑橘類、楓樹類等樹木為食,食性非常廣泛。在農田也十分常見,是最廣為人知的天牛之一。高尾山登山道也經常可以發現星天牛的身影。蟲體呈黑色,有光澤,上有白色斑紋。觸角呈天藍色和黑色的橫條花紋。雄蟲的觸角比身長要長近2倍,雌蟲的觸角約是身長的1.2倍。星天牛的蟲患經常會導致庭院內的樹木、行道樹等樹木枯死。

    ●身長 25~35mm
    ●成蟲活動期 6~8月
  • 黃星天牛 天牛科
    黃星天牛
    黃星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隱岐、對馬、壹岐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森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農田及市區的行道樹上也可窺見。具有很長的觸角,雄蟲觸角長度約可達到體長的3倍。多數蟲體呈黑色,上有黃白色或黃色的斑紋。在初夏到初秋期間活動,以無花果、桑樹、柑橘類樹木為食,透過發達的下顎進食樹葉和樹皮。經常聚集在燈光周圍。雌蟲在這些樹木的樹幹上咬出小洞,並在裡面產下蟲卵。幼蟲孵化後蛀食樹幹為生。

    ●身長 14~30mm
    ●成蟲活動期 5~11月
  • 苧麻天牛 天牛科
    苧麻天牛
    苧麻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關東一帶到本州以西,及四國、九州、對馬、隱岐、種子島等地區。多在平原地帶及山地灌木叢和周圍的植被區活動。苧麻天牛為外來物種,隨著江戶時代進口中國萱麻(蕁麻科)而來到日本。由於全球暖化,其活動區域正在逐漸向北移動。淺綠色的身體上有大塊黑斑,色彩十分鮮豔。最初在高尾山一帶並無分佈,從1890年代初期起陸續發現,如今已成為5月~8月間最常見的天牛之一。該蟲在白天活動,成蟲能夠飛行,並以萱麻、苧麻、大葉苧麻、椴樹、木槿等植物的葉和莖為食,幼蟲則以這些植物的莖和根為食。

    ●身長 10~20mm
    ●成蟲活動期 5~8月
  • 雲斑白條天牛 天牛科
    雲斑白條天牛
    雲斑白條天牛 天牛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佐渡、隱岐、對馬、奄美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日本所有天牛中最大的品種,成蟲最大可以長到6cm左右。蟲體呈黑色,全身覆有灰色的細毛。上翅有大小不等的黃色條狀斑紋。但該蟲的標本條紋顏色為白色,故以「雲斑白條天牛」為名。有較大的複眼和發達的下顎。多在夜間活動,但有時也在白天出沒。以雜樹林中的柳科、胡桃科、樺木科、山毛櫸科、榆科等樹木的樹皮為食,也會聚集起來吸食這些樹木的樹液。幼蟲以蛀食栗樹、麻櫟、米櫧等樹木為生。

    ●身長 約45~55mm
    ●成蟲活動期 6~8月
  •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科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 卷葉象鼻蟲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低矮山地雜樹林以及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體色隨著地域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多數呈油亮的紅褐色到暗褐色,也有接近黃褐色者。雌蟲和雄蟲在體型上有差異,雄蟲的頭部和胸部特別細長,觸角也如象鼻般十分細長,體型也比雌蟲更大。雌蟲頭部和觸角都不長,與玫瑰卷葉象鼻蟲相似。在初夏到盛夏期間出現。雌蟲繁殖期會使用油釣樟、日本辛夷、虎杖、山胡椒、紅果山胡椒等植物的葉片製作「育兒室」,完成後葉片脫落。

    ●身長 約8~12mm
    ●成蟲活動期 5~7月
  •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蟲科
    Ojiroashinagazoumushi
    Ojiroashinagazoumushi 象鼻蟲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黑色,覆蓋有「鱗毛」之稱的極細絨毛,其他部分泛白色。鞘翅的後半部幾乎全白,其日文名中的「尾白」二字正是由此而來。雖然與長腳象鼻蟲屬同種,但此種的足並不那麼長。從早春開始出現,幼蟲和成蟲都以葛為食,成蟲經常停留在葛葉上。一旦察覺危險,會迅速將足收攏,一動不動地裝死。雌蟲在葛的莖稈上咬出傷口,並在裡面產卵。幼蟲孵化後以莖稈的內部組織為食。

    ●身長 約9~10mm
    ●成蟲活動期 4~10月
  • 大褐象鼻蟲 象鼻蟲
    大褐象鼻蟲
    大褐象鼻蟲 象鼻蟲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伊豆大島、對馬一帶,從盆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森林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全身呈茶褐色,上面佈滿黑色斑紋,本來體色就呈黑色,隨著蟲齡增長,全身將會顯得更黑。凹凸不平的身體如同金屬一般,十分堅硬。口器甚長,如同象鼻。大褐象鼻蟲是日本象鼻蟲中最大的品種。成蟲多於初夏到盛夏期間出現,聚集在麻櫟及枹櫟等樹木上舔食樹液。白天多隱藏在倒伏的樹木和腐木下。幼蟲成年後還可成活2年左右。雌蟲在樹幹中產卵。幼蟲蛀食樹幹,會深深鑽入樹幹深處。

    ●身長 約12~29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大胡蜂 馬蜂科
    大胡蜂
    大胡蜂 馬蜂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種子島等地。棲息在平原到低山地帶,也常出現在住宅街道等地。是日本蜂中最大的一種,身上深橙色和黑色的條紋引人注目。在土中營巢棲息,肉食性,以大型昆蟲為食,但也群體襲擊其他蜂巢,捕食蛹和幼蟲等。它們還常聚集在雜木林的樹液上,攻擊性強,體內的劇毒可致人於死,這點為人熟知。若看見它們或聽到附近發出「撲~~」的偌大振翅聲時,應避免慌張,慢慢離開。它們還喜歡接近甜的飲料類和便當。

    ●體長/27~45mm
    ●成蟲活動期/4~10月
  • 黃色馬蜂 馬蜂科
    黃色馬蜂
    黃色馬蜂 馬蜂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對馬和屋久島等地。棲息在低地到山地茂密的山巒和雜木林中。工蜂比大黃蜂小一圈,屬中型馬蜂,約20mm,雄性20~24mm,女王蜂為25~28mm。初春開始出現,並在樹窟和土中等處築球形巢,近年也在城市人家的屋簷下和牆壁等處築巢,令人困擾。一如其名,身體呈鮮豔的黃色。極具攻擊性的性格,使它們稍受刺激即會襲擊人,故見到蜂巢一定要多加小心並迴避。它們喜歡花蜜和樹液等,也捕食蟬等各種各樣的昆蟲。

    ●體長/20~28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 熊蜂 蜜蜂科
    熊蜂
    熊蜂 蜜蜂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棲息在平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周邊的草木繁茂地帶,也常出現在居家院落和公園等處。從初春起到夏天,都是它們活動的季節;盤旋在各種各樣的花叢間翩翩起舞,採集花粉和花蜜。雄蜂在山脊和原野上都擁有自己的領地,它會懸停在那裡,監守四周;又在灌木和幹樹枝等處挖穴築巢,撫育後代。雖然它們在飛翔時,羽毛發出很大的聲音,身上毛髮濃密,令人生畏,但它們卻很溫和,幾乎不攻擊人。

    ●體長/20~24mm
    ●成蟲活動期/3~10月
  • 大黑蟻 蟻科
    大黑蟻
    大黑蟻 蟻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等島嶼一帶。從平地到山地、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開闊的地面築巢,因此在都市中心區的公園和庭院中也十分常見。是日本螞蟻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工蟻可長到約10mm左右,蟻后可長到約17mm。身體呈黑色,腹部略帶褐色。在地下巢穴中以女王為中心集體生活,是一種有社會性生活習性的昆蟲。工蟻負責搜尋食物,單獨或幾隻一起行動,以死後的昆蟲、蚜蟲分泌的蜜汁為食。5~6月左右,帶有翅膀的雄蟻與雌蟻飛出蟻穴,進行婚飛。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並製造新巢穴。最初孵化的幾隻幼蟻由雌蟻撫養,當幼蟻成長為工蟻後,雌蟻就轉變為只負責產卵的蟻后。

    ●身長 約7~13mm(工蟻)
    ●成蟲活動期 4~11月
  • 暗足弓背蟻 蟻科
    暗足弓背蟻
    暗足弓背蟻 蟻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屋久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以及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與日本弓背蟻並列為生活在日本的最大蟻類。蟻后體長可達近2cm。最大的特徵為頭部和足呈黑色,胸部和腹部前方附近呈暗紅色。有些個體只有胸部呈暗紅色。暗足弓背蟻不在土壤中築巢,而多在林中枯木或樹木的根部築巢,所以在市區的公園內很難見到它的蹤影。通常可見的多為工蟻,巢穴外一般為單獨行動,不會列隊行進。以小型昆蟲的殘骸、蚜蟲所分泌的蜜汁為食。

    ●身長 約7~12mm
    ●成蟲的活動期 5~10月
  • 白尾灰蜻 蜻科
    白尾灰蜻
    白尾灰蜻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地區。主要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光照充足的草地、池塘、沼澤等水邊。有時也飛往小水坑,是市區中常見的蜻蜓之一。春天羽化初期,雄蟲與雌蟲體色都為黃褐色,腹部生有黑色花紋。之後,雄蟲隨著性成熟,體色發生變化,從胸部到腹部覆生鹽狀的白色粉末,故名白尾灰蜻。雌蟲一生體色幾乎都不會發生變化,別名亦稱「麥稈蜻蜓」。繁殖期,雌蟲會貼著水面飛行,時而把腹部末端點入水中產卵。

    ●體長/49~55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深山茜 蜻科
    深山茜
    深山茜 蜻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較常出現在平原至山地水流較緩的溪流沿岸、稻田周邊、池塘或沼澤等近水邊。與秋赤蜻相同,身體染有紅色,雄蟲性成熟後,頭部和腹部變成紅色。前後翅尖端內側生有紅褐色的寬頻形網狀紋,在紅蜻蜓中只有此種蜻蜓具有如此特徵,所以極易辨別。雌蟲體色不會變為紅色,而是偏紅的褐色,翅尖端還生有白色長方形網狀紋。經常在空中飛掠、捕食小昆蟲。

    ●體長/30~4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巨圓臀大蜓 大蜓科
    巨圓臀大蜓
    巨圓臀大蜓 大蜓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和佐渡島、對馬、屋久島、奄美大島等島嶼。屬日本產蜻蜓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長可達11mm。主要生活在平原和低地的河流、濕地或山間溪流等處,不過在市中心也可能看見。眼睛碩大,呈深綠色,體大,黑色,相隔一段距離即橫生一道黃色條紋,十分好看。在空中飛掠、捕食小型昆蟲。雄蟲有圈繩定界的習性,並在領域範圍內來回飛行。雌蟲會在水面懸停,腹部點入水中產卵。

    ●體長/90~100mm
    ●成蟲活動期/6~10月
  •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深山川蜻蛉
    深山川蜻蛉 色蟌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主要棲息於低地到山地間清澈的河流和溪流邊等處。是日本產色蟌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翅膀為茶褐色、半透明狀,腹部為富有金屬光澤的綠色,在水邊悠然飛舞,姿態十分優雅。雌蟲靠近翅膀尖端處生有翅痣(翅尖端附近的四角形斑紋),腹部為褐色。雄蟲會劃分各自的領地,並在領地範圍內與雌蟲交尾。雌蟲水下產卵,利用翅膀和體表的氣膜,可以潛入水下近一個小時。

    ●體長/60~65mm
    ●成蟲活動期/5~9月
  • 昔蟌 昔蟌科
    昔蟌
    昔蟌 昔蟌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於生殖器等多個部位都保留著原始特徵,故以「活化石」聞名世界。除了現存的本種外,昔蟌科只有喜馬拉雅和中國東北部各有一種存活。體型與春蜓相似,但前後翅形狀基本相同,這一特點又與豆娘相近。主要棲息於河流上游和環繞樹林的溪流等處,以蒼蠅、蚊子等小型昆蟲為餌食。雌蟲將卵產在水邊植物的莖上,孵化後的稚蟲在溪流的石縫等處生活。在水中度過7~8年之後上岸,在水邊生活1個月之後羽化為成蟲。

    ●體長/50~60mm
    ●成蟲活動期/5月
  • 秋蟬 蟬科
    秋蟬
    秋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主要在平地到山地的雜木林和樹林中生活,停在樹幹上吸吮樹液。在有大樹的公園,和梨樹等果園裡也時常可見,是在全國最普通且常見的蟬之一。蟬類中,只有雄蟬才鳴叫,本種蟬的鳴聲為「jui」「jujujujui—」。這種鳴聲與用油炸東西的聲音相似,所以得名「油蟬」。整個翅膀為不透明的茶褐色,上面綴有濃淡不一的花紋。雌蟬在樹皮上產卵,孵化約需一年。幼蟲在土中,從樹木的根處吸食樹汁存活,經6~7年後從地下鑽出,羽化為成蟲。

    ●全長(從頭到翅膀的先端)/50~60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寒蟬 蟬科
    寒蟬
    寒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屋久島等地。在平原到低山的樹林和雜木林中棲息。也出現在城市公園裡和路邊的林蔭樹上等。飛到各種樹木上,吸食樹液。最常出現在8~9月間。鳴聲誠如其名「oshitsukutsuku」,聲調獨特,令人印象深刻。不分上、下午,隨時鳴叫。身體顏色從黃褐色到黑色,並綴有綠色花紋。雄蟬和雌蟬體型大小並無太大差異,雄蟬的腹部幾成圓形的空腔,雌蟬的腹部末端則有一個尖尖的產卵管。

    ●全長/約45mm左右
    ●成蟲活動期/7~10月
  • 茅蜩 蟬科
    茅蜩
    茅蜩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國、九州和屋久島等地。主要棲息在平原到低山的樹林中。6月左右開始出現,是較早出現的一種,7月為最盛期。如同其日文名「傍晚」一樣,暮色將近便發出金屬般的鳴聲「ヒヒヒヒ」,但文字上卻常常表現為カタカナ。天色仍微暗時,就能聽到它的鳴叫,若為陰天,白天有時也叫。身體的顏色雖有差異,但大多底色為茶褐色,各處均綴有綠色和黑色花紋。雄性腹部大,但幾乎為空洞,雌性腹尾尖。身體附有白棉般的東西,乃是名和蟬寄蛾的幼蟲,為本種之寄生。

    ●全長/40~50mm
    ●成蟲活動期/6~9月
  • 鳴鳴蟬 蟬科
    鳴鳴蟬
    鳴鳴蟬 蟬科
    分佈於北海道南部、本州、四國、九州和對馬地區。棲息在平原乃至山地的樹林中。在關東,是與秋蟬齊名且最常見的蟬,城市林蔭樹和公園裡的樹木上也是它們常出現的地方。從7月中旬左右開始出現,像它們的名字鳴鳴蟬一樣,「min,min,min,min」地叫聲很大。身體黑色,有綠色花斑,背部中間的白色,像噴灑的白粉一樣。也有極少全身黑色和被稱作mikado的綠色蟬。翅膀透明,幾乎比身體長出一倍。同於其它的蟬,尖嘴刺入樹中吸食樹液。從卵孵化的幼蟲,到成蟲需經6年時間。

    ●全長/55~63mm
    ●成蟲活動期/7~9月
  • 伊錐同蝽 同蝽科
    伊錐同蝽
    伊錐同蝽 同蝽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對馬、奄美大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樹林到草地都可繁衍生息。背面呈茶褐色,上翅、露出的腹部以及足部都呈綠色或黃綠色。胸部兩端尖銳,屬同蝽科昆蟲,背部上半部分的黃白色心形斑紋十分顯眼。日文名中的「Esaki(江崎)」是為了紀念日本昆蟲學家江崎悌三博士。經常出現在燈檯樹、野漆樹、土當歸、食茱萸等樹木的枝幹上,並吸食其樹液。雌蟲有保護蟲卵的習性,在燈檯樹等樹木的葉片背後產卵後,便守在蟲卵周圍,孵化後的一段時間內,也會守在幼蟲周圍防止天敵捕食。

    ●身長 約10~12mm
    ●成蟲活動期 5~10月
  • 棕汙斑螳螂 螳螂科
    棕汙斑螳螂
    棕汙斑螳螂 螳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伊豆群島、對馬、屋久島一帶。在平地到山地、林間草地、農田耕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在公園和庭院中也很常見。體色多為土黃色或深褐色,也有少數綠色者,但十分少見。前足內測有黑色的部分,十分明顯。在植物生長旺盛期出現,多在地面附近、倒伏的樹木旁等地區活動。進入秋季後轉而在枯草叢中活動。卵鞘細長,經常附著在地面附近的岩石或樹幹上。

    ●身長 約36~60mm
    ●成蟲活動期 8~11月
  • 日本姬螳 花螂科
    日本姬螳
    日本姬螳 花螂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西南群島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間雜樹林及周邊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螳螂。身長在3cm左右,成蟲的腹部有發達的翅。體色分綠色和褐色兩種,也有背部褐色前足綠色等混色個體。當察覺到危險時,會伏下並停止活動,而且試圖逃離,甚至將足貼於腹部做出假死狀。頭部為兩邊稍寬的三角形,複眼發達,左右突出。剛從蟲卵孵化的幼蟲呈黑色,形似螞蟻。

    ●身長 約25~32mm
    ●成蟲活動期 6~10月
  • 竹節蟲 竹節蟲科
    竹節蟲
    竹節蟲 竹節蟲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棲息在平原到低山地的雜木林及周圍的草木茂盛地帶。體色呈綠色或褐色。經常類比植物形態,停棲在樹枝或草葉上靜止不動,很難發現。此特性深為人們所熟悉。成蟲無翅,所以不會飛行。在樹上或草葉上緩慢移動,吃櫻花和枹櫟等植物的葉子。與枝竹節蟲極為相似,但枝竹節蟲的觸角和前足長度基本相同,此為區分二者的特徵之一。高尾山地區還生活著一種帶翅的飛竹節蟲,為罕見的單性生殖形態,雄蟲與雌蟲無需交尾即可產卵、繁殖後代。

    ●體長/60~100mm
    ●成蟲活動期/7~11月
  • 蛇蜻蜓 蛇蜻蜓科
    蛇蜻蜓
    蛇蜻蜓 蛇蜻蜓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谷地帶、叢林中等都可繁衍生息。身體細長,有4片較大的羽翅,並非蜻蜓的近緣昆蟲。與蜻蜓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其間存在化蛹階段(蜻蜓沒有化蛹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體色呈稍亮的黃褐色,翅上遍佈黃色斑點。白天經常在河邊的林中草叢休息,夜間出來活動,為吸食樹液而在樹木間聚集。經常被燈光吸引。有發達的下顎,如不慎觸碰,會擺動胸部做出啃咬等攻擊動作。攻擊形態酷似蛇類。幼蟲在日文中稱為「孫太郎蟲」,棲息在溪水河流中,以水生昆蟲為食。

    ●身長 約36~40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日本蠍蛉 抬尾蟲科
    日本蠍蛉
    日本蠍蛉 抬尾蟲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區雜樹林、以及草地等地帶都可繁衍生息。屬於抬尾蟲科昆蟲,腹部中間起向後的部分形似蠍子的尾巴般朝前捲曲。不過只有雄蟲有該體徵,雌蟲的腹部粗大而不捲曲。另外,雄蟲腹部末端呈鉗狀,在與雌蟲交尾時用以壓住雌蟲的身體,同時也作為武器,在雄蟲間爭搶配偶時使用。以死去昆蟲殘骸中的體液和果實的汁液為食。雄蟲為雌蟲提供昆蟲殘骸,在雌蟲進食期間與其交配,該習性十分罕見。春季期間的蟲體呈黑色,夏季羽化後更接近黃色,顏色差別很大。幼蟲生活在土壤中,會結繭並在繭中化蛹。

    ●身長 約13~20mm
    ●成蟲活動期 4~9月
  • 婆婆納 玄參科
    婆婆納
    婆婆納 玄參科
    生長於略微潮濕的地區,如濕地旁的樹林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開花期為樹木發芽後的晚春時節。開花後結果,果實呈扇形,花萼形狀酷似日本戰國時期武將所佩戴的頭盔,故在日文中得名“鍬形草”。
    花色呈淡紫紅色,開花的位置在莖桿上部的葉腋下,一次1~5朵。花直徑約1公分,花瓣上有紫色條紋。因碗狀花冠上有4處深裂,猶如有4片花瓣。葉對生,每次2片。葉呈卵形,前端尖銳,葉緣有鋸齒。靠上部的葉片較大,長約3~5公分。莖葉生有短小絨毛。

    ●花期 5月上旬~6月上旬
    ●株高 約10~20公分
    ●分佈區域 6號路、裏高尾
  • 日本丘黃苓 唇型科
    日本丘黃苓
    日本丘黃苓 唇型科
    生長於山麓到山頂之間的林緣或草地,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高尾山上可以看到其他黃芩屬植物,但日本丘黃苓的葉片不集中在同一方向,並集中於莖桿上部,有如日本山黃芩般。花朵呈彎曲管狀,長約2公分,在莖桿頂端直立生長,一次數朵同時開花。
    日文名「丘立浪草」,是因為在山丘上生長,形狀也酷似浪頭而得名。
    花色呈淡青紫色。莖桿上有短毛向下。葉呈大卵形,葉緣有粗大鋸齒。
    葉片上部較大,長約5公分。花謝後花萼呈碗狀收縮。果實在花萼中成熟,成熟後釋放出黑色種子。

    ●花期 5月中旬~6月中旬
    ●株高 約20~50公分
    ●分佈區域  6號路
  • 梓木草(地仙桃) 紫草科
    梓木草(地仙桃)
    梓木草(地仙桃) 紫草科
    生長於山地林緣及草地等日照良好的乾燥地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因為花色如螢火蟲的光,因此在日本中得名「螢火蟲草」。在葉片嫩綠時,鮮豔的藍紫色花朵猶如漂浮在空中一般。花直徑約1.5~2公分,在細長的莖稈上部的葉根處開花,一次數多同時開放。花瓣5裂,中央部分有凸起的白色條紋。葉長約2~6公分,呈細長的披針形。莖葉上長有堅硬的絨毛,觸感粗糙。
    花凋謝後長出長的匍匐枝,從此長出新株繁殖。葉片在冬季也不會枯萎。

    ●花期 4月中旬~5月中旬
    ●株高  約15~20公分
    ●分佈區域  南高尾
  • 筆龍膽 龍膽科
    筆龍膽
    筆龍膽 龍膽科
    生長於日照良好的山野雜樹林及草地等,屬於一年生植物。
    花苞的形狀酷似毛筆尖,因此得名筆龍膽。
    在晴天時開花,雨天或多雲的時候花緊閉。花長約2~2.5公分,呈喇叭狀,在莖稈頂端開花,一次數朵一起綻放。花前端有5裂,中間長有副片,因此看似10裂。花呈紫羅蘭色,也有白色。莖上部聚生大量葉,葉片質地厚實,呈小卵形,長約0.5~1.2公分。背面經常泛紫紅色。

    ●花期 4月中旬~5月中旬
    ●株高 約5~10公分
    ●分佈區域  奧高尾、南高尾
  • 仙洞草 傘形科
    仙洞草
    仙洞草 傘形科
    生長於濕地、溪谷旁或山地林緣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早春時,葉生長前先開花。
    全株柔軟,纖細風氣。日文漢字寫成「仙洞草」,原因不明。葉形狀與日本黃連(毛茛科)相似,因此在日文中有「假黃連」的別稱。
    葉片為3片一組的三出複葉,各片小葉都有較深的裂口。其特徵為葉柄較長,且帶有紫色,從根部垂直長出。葉間長出枝幹,在頂端開出大量白色小花,花直徑約公釐。有5片花瓣,朝內側捲曲。從花中伸出的黃色雄蕊十分顯眼。花凋謝後,結出橢圓形的果實,果實長約3~5公分。

    ●花期 3月下旬~4月下旬
    ●株高 約10~20公分
    ●分佈區域  1~6號路、蛇瀑布、裏高尾
  • 胡堇草(叡山菫) 堇菜科
    胡堇草(叡山菫)
    胡堇草(叡山菫) 堇菜科
    生長於濕地、溪谷旁的山地林下或林緣、林道等,樹陰或日照良好處等各種環境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在日本比叡山首次發現,日文中得名「比叡草」。
    其葉於一般堇菜科植物的有所不同,春季長出的葉呈鳥爪狀3裂,並會繼續開裂成鋸齒狀。進入夏季後葉片快速長大,可長到約15~25公分。在堇菜科中實屬罕見。從根部長出葉和花柄,莖桿不露出地面。花直徑約2公分,顏色從白色到淡紅色。花瓣邊緣呈波浪狀,有香味。花鋸偏大,長約7公釐。花瓣的側瓣也長有絨毛。

    ●花期 4月上旬~5月上旬
    ●株高 約5~15公分
    ●分佈區域  2號路、4~5號路、稻荷山、裏高尾、奧高尾、北高尾
  • 犁頭草 堇菜科
    犁頭草
    犁頭草 堇菜科
    生長於低山明亮的樹林內以及山坡路埂、居住區一帶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春開花的堇菜科植物之一,在高尾山上常見於朝南山坡等日照良好地帶。在日文中得名「小堇」,但實際上並不小,直徑可達到2公分左右。花瓣有紫色條紋,大多數為淡紫色,也有白色的品種,顏色變化豐富。葉長約2~5公分,呈長三角形或卵形,前端偏尖,裏面顏色泛紫色。葉片多數,從根部長出。與茜堇菜十分相似,但犁頭草沒有絨毛,可藉由這一點來加以區別。

    ●花期 3月下旬~4月中旬
    ●株高 約5~10公分
    ●分佈區域  6號路、裏高尾
  • 小深山堇 堇菜科
    小深山堇
    小深山堇 堇菜科
    生長於溪谷、濕地旁幽暗潮濕處,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在高尾山最晚開花的堇菜科植物。寬大的葉片十分醒目,相比之下花十分小巧,直徑在1公分左右。
    花呈白色,下部花萼有紫色花紋。花後部的花萼上有短毛,稍微向後捲曲。
    這與絕大多數堇菜科植物不同,可藉此加以區分。葉片在幼芽期呈圓形,長大後呈橢圓形或卵形。長約2~3.5公分,柔軟但無光澤。
    葉緣有鋒利的鋸齒,背面泛紫色。花期結束時,會開出大量閉鎖花。

    ●花期 4月下旬~5月中旬
    ●株高 約5~8公分
    ●分佈區域  4號路、6號路、裏高尾
  • 紫花地丁(東北堇菜) 堇菜科
    紫花地丁(東北堇菜)
    紫花地丁(東北堇菜) 堇菜科
    生長於日照良好的草地或路邊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高尾山的分佈日趨減少,但在人類居住區域一帶還可以看到。其日文名「菫」(sumire),與墨斗(sumiire)的發音十分相近。這是因為其花朵從橫面看去,好似木工劃線時使用的工具墨斗,因此得名。
    地下莖粗大,向上成束生出葉和花莖,幾乎垂直生長。葉細長,看似鞋拔子,前端圓潤,長約3~8公分。質地稍厚,葉柄處有翼狀組織。花直徑在1.2~1.7公分左右,呈深紫色。
    花瓣的側瓣生有白色絨毛。花鋸長約7公釐。

    ●花期 4月中旬~5月上旬
    ●株高 約7~15公分
    ●分佈區域  1號路、5號路、稻荷山、裏高尾、奧高尾
  • 高尾堇(高尾紫丁花) 堇菜科
    高尾堇(高尾紫丁花)
    高尾堇(高尾紫丁花) 堇菜科
    高尾山又被稱為「堇菜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堇菜就是「高尾菫」。喜生長於溪谷、濕地旁潮濕半日照環境中的林緣處等。因為起初在高尾山被發現,所以在日本被稱為「高尾堇」。昭和3(1928)年發現時,被認定是另一種陰地堇菜的變種,其特徵為花期以及茶褐色的葉片。但花期結束後便開始長出綠色葉片,因此與日影菫分別不易。花直徑在1.5~2公分左右,有淡淡香味。花色為白色,花瓣上有細小的紫色花紋。葉長約3~6公分,呈卵形或長卵形。

    ●花期 4月上旬~5月上旬
    ●株高 約5~12公分
    ●分佈區域  1號路、蛇瀑布、裏高尾
※來自takao手法應用程序山的引用
もっと見る 閉じ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