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O 599 MUSEUM

高尾山之寶

Insects

高尾山有數千種的昆蟲棲息,和大阪的箕面山和京都的貴船山並稱日本三大昆蟲棲息地,這裡物種極富多樣性又靠近都心,自古以來就是昆蟲研究愛好者的寶地。這也使得在高尾山首次發現的物種甚多,許多昆蟲的名稱都冠有高尾之名,例如高尾天社蛾和高尾目高天牛等。

  • 竹節蟲 竹節蟲科
    竹節蟲
    竹節蟲 竹節蟲科
    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等地。棲息在平原到低山地的雜木林及周圍的草木茂盛地帶。體色呈綠色或褐色。經常類比植物形態,停棲在樹枝或草葉上靜止不動,很難發現。此特性深為人們所熟悉。成蟲無翅,所以不會飛行。在樹上或草葉上緩慢移動,吃櫻花和枹櫟等植物的葉子。與枝竹節蟲極為相似,但枝竹節蟲的觸角和前足長度基本相同,此為區分二者的特徵之一。高尾山地區還生活著一種帶翅的飛竹節蟲,為罕見的單性生殖形態,雄蟲與雌蟲無需交尾即可產卵、繁殖後代。

    ●體長/60~100mm
    ●成蟲活動期/7~11月
  • 天鵝絨蜂虻 蜂虻科
    天鵝絨蜂虻
    天鵝絨蜂虻 蜂虻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一帶。從平地到山地雜樹林、以及草地等地區都可繁衍生息。在花草茂密光照條件良好的公園也可被觀察到。從頭部到胸部、腹部都長有天鵝絨般密集的黃褐色絨毛。成蟲在早春出來活動,活動期非常短。口器為細長的管狀刺吸式口器,前端尖銳,在飛行狀態下吸食花蜜。正是因為這種在空中同一位置懸停取食的習慣,酷似被吊在空中,所以在日文中得名「吊虻」。幼蟲寄生在姬蜂等昆蟲的幼蟲體內。

    ●身長 8~12mm
    ●成蟲活動期 3~5月
  • 日本通草蛉 草蛉科
    日本通草蛉
    日本通草蛉 草蛉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和屋久島、種子島等島嶼。生活在平原到低山地的原野和草叢等處。屬草蛉科的一種,體色為淺綠色,半透明的翅膀上布有明顯的綠色翅脈。背部貫穿一條黃線,可以此區別於其他草蛉科昆蟲。眼睛為具金屬光澤的紅褐色。初春到秋天出現,成蟲與幼蟲都具肉食性,常捕食攀附在植物葉上的小型昆蟲。喜食蚜蟲,常用它來驅除蟲害。通常在植物葉或果實上產卵,搭起約5mm長的細莖,稱為「草蜻蛉卵」。有時也會飛入有燈光的室內,在燈具上產卵。

    ●體長/約10mm
    ●成蟲活動期/4~11月左右
  • 蟻獅 蟻蛉科
    蟻獅
    蟻獅 蟻蛉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西南群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林間、草地一帶都可繁衍生息。成蟲身體細長,有4片透明的翅膀,體型與蜻蜓相似,但飛形時看起來十分不穩。翅上有細密的網狀翅脈(翅上的脈狀條紋),前翅(兩對翅中位於前方的翅)的前端附近有白色斑點。幼蟲在日文中得名「蟻地獄」,在沙地和不易被雨水沖刷的地帶挖出研缽狀的巢穴,並在巢穴底部等待路過的螞蟻滑落。在高尾山有樹枝覆蓋的斜面上、登山道的長椅下都可以發現蟻獅幼蟲的巢穴。幼蟲在巢穴內的沙土下結繭化蛹,到夏季時羽化並破蛹而出。

    ●身長 約34~38mm
    ●成蟲活動期 8~9月
  • 蛇蜻蜓 蛇蜻蜓科
    蛇蜻蜓
    蛇蜻蜓 蛇蜻蜓科
    分佈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平地到山谷地帶、叢林中等都可繁衍生息。身體細長,有4片較大的羽翅,並非蜻蜓的近緣昆蟲。與蜻蜓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其間存在化蛹階段(蜻蜓沒有化蛹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體色呈稍亮的黃褐色,翅上遍佈黃色斑點。白天經常在河邊的林中草叢休息,夜間出來活動,為吸食樹液而在樹木間聚集。經常被燈光吸引。有發達的下顎,如不慎觸碰,會擺動胸部做出啃咬等攻擊動作。攻擊形態酷似蛇類。幼蟲在日文中稱為「孫太郎蟲」,棲息在溪水河流中,以水生昆蟲為食。

    ●身長 約36~40mm
    ●成蟲活動期 6~9月
  • Yamatokurosujihebitonbo 蛇蜻蜓科
    Yamatokurosujihebitonbo
    Yamatokurosujihebitonbo 蛇蜻蜓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西南群島一帶。從平地到山地、沿河雜樹林、草叢等地帶都可繁衍生息。整體呈淡茶褐色,翅上的翅脈呈條狀突出,十分顯眼。經常在林間、河岸一帶飛舞,以麻櫟等樹木的樹液、果實的汁液為食。幼蟲生活在河流上游等水流平緩的水域中,以蜉蝣類昆蟲的幼蟲為食。經常被作為垂釣的誘餌。終齡幼蟲會上岸,並在河邊土壤中化蛹。

    ●身長 約45~55mm
    ●成蟲活動期 5~7月
  • 日本蠍蛉 抬尾蟲科
    日本蠍蛉
    日本蠍蛉 抬尾蟲科
    分佈在本州、四國、九州一帶。從低矮山地到山區雜樹林、以及草地等地帶都可繁衍生息。屬於抬尾蟲科昆蟲,腹部中間起向後的部分形似蠍子的尾巴般朝前捲曲。不過只有雄蟲有該體徵,雌蟲的腹部粗大而不捲曲。另外,雄蟲腹部末端呈鉗狀,在與雌蟲交尾時用以壓住雌蟲的身體,同時也作為武器,在雄蟲間爭搶配偶時使用。以死去昆蟲殘骸中的體液和果實的汁液為食。雄蟲為雌蟲提供昆蟲殘骸,在雌蟲進食期間與其交配,該習性十分罕見。春季期間的蟲體呈黑色,夏季羽化後更接近黃色,顏色差別很大。幼蟲生活在土壤中,會結繭並在繭中化蛹。

    ●身長 約13~20mm
    ●成蟲活動期 4~9月
  • 二條紋蜉蝣 蜉蝣科
    二條紋蜉蝣
    二條紋蜉蝣 蜉蝣科
    分佈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地。生活在低山到山地的河流流域和周邊的草木茂盛處等。體色為灰色,腹部斜生線狀紋,此為區別於其他蜉蝣科昆蟲的重要特徵。有長長的尾巴,大約是體長的兩倍,透明的翅膀上布有明顯的黑色翅脈。常在水面上緩慢飛行。幼蟲棲居於清澈乾淨的水中。成蟲口器退化,不進食,依靠羽化之前體內積蓄的養分維持生命,在幾天的時間內進行繁殖活動。時常飛舞著停落在水面上,成為鳥和魚類的餌食。有很多飛釣的假餌就是類比蜉蝣類的姿態設計的。

    ●體長/約10mm
    ●成蟲活動期/6~10月
  • 日本石蛃 石蛃科
    日本石蛃
    日本石蛃 石蛃科
    分佈於北海道和本州地區。生活在低山到山地較為濕潤的雜木林中,常棲息在石頭、傾倒的樹木及落葉下面等處。屬石蛃科昆蟲,沒有翅膀,下顎等器官都保留著遠古的形態,所以也被稱為「活化石」。外形與蝦相似,長有長長的觸角,分三叉的尾巴中,中間一根最長,體色和花紋是保護色。幼蟲和成蟲的形態基本不變,成蟲後仍有蛻皮的習性。主食地表和土壤中的藻類等,善跳躍,故日文名字綴有「跳蚤」之意,但它並不吸血。屬於人們不太熟悉的生物,但在高尾山境內落葉堆積的地方,常能看到它們的出現。

    ●體長/約10mm
    ●成蟲活動期/4~11月
※來自takao手法應用程序山的引用
もっと見る 閉じ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