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TAKAO599MUSEUM精心規畫常設展覽,呈現在高尾山這片自然豐富的環境中營生的生物百態。例如四季時令花草、各類昆蟲的標本展示,還有將動物標本掛於牆面,和動態影片一同體現高尾山魅力的「NATURE WALL」等。
-
雄鳥從頭部到尾部的羽毛全爲美麗鮮豔的藍色,只有腹部的兩側點綴。
雌鳥的羽體爲茶色綴綠色。
它們常隨季節的變化而變換巢營。
春天到夏天,爲了孵育幼雛,棲息在約1500m(高)的山地針葉林中。
冬天將近時,來到低地生活,常出現在高尾山這樣的森林地帶或多樹木的公園裏。
大多單只行動,雄、雌鳥共同創建領地。
常捕食蟲、蜈蚣、蜘蛛等,冬天也常吃樹種。
繁殖期6月~8月,雄鳥停在高高的樹枝上「pichichuri,hyororo」地鳴啭。
在傾倒的樹根等處,用苔藓和枯葉等營造杯形巢,每巢産卵3~5枚。
●體長/14cm
●季節/11月~3月(漂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秋天,從繁殖地西伯利亞遷至日本。
在低山的樹林、河灘、公園等明亮、開闊的地方越冬。
雄鳥頭和頸後爲銀色,腹部爲鮮豔的橙色。
雌鳥的尾羽也沾有橙色,但全身爲灰色。
剛遷來時,常停立在突出的樹枝或柱樁上,「hiihii」鳴叫,以宣示自己的領地。
宣示儀式結束後,開始擺動尾巴發出「嘎-嘎-嘎」的鳴聲,這種聲音,與擊石打火的聲音非常相似,所以(日文)命名爲「hitaki」。
喜單獨活動,捕食蟲和蜘蛛,也吃矮樹籬笆的歐衛矛和桧樹漿果。
初春遷回北方孵育繁殖。
●體長/14cm
●季節/10月~3月(冬候鳥) -
春天由東南亞遷回日本。
多棲息在從平原乃至高山的高大樹木密集處。
雄鳥與它的名字一樣,從喉部直到到胸下爲鮮豔醒目的黃色。
雌鳥從頭部到背部的顔色以綠色爲主兼有灰色,極不鮮豔。
常安靜地停在樹枝上,尋找粘附在樹枝和葉子上的蟲、蜘蛛吃,有時也捕食空中的飛蟲。
繁殖期5月~7月,雄鳥用「pikkororo」「tsukutsukuo-shi」等各種各樣的變奏調鳴啭,更擅長模仿其他鳥鳴聲。
在樹穴、屋檐下和窗檐等處築巢,巢材爲落葉和苔癬,每巢産卵4~6枚。
在春天和秋天的遷徙期裏,也常出現在城市的公園裏。
●體長/15cm
●季節/4月~10月(夏候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春天從東南亞遷回日本。
棲息于山林中,大多在近湖泊、沼澤和溪流的林緣地生活。
雄鳥從頭至尾爲鮮豔的钴藍色。
雌鳥爲淺茶色。
繁殖期,雄鳥在高高的樹梢上「piri-ri-,chew-bi-bi,jiji」地鳴啭,宣示自己的領地。
白腹鹟的鳴聲美妙動聽,與黃莺、知更鳥一起被譽爲「日本三大啼鳥」。
並且,在創建領地中,雄鳥還有提前預定幾處鳴啭的地方、並按指定的時間移動著鳴啭的習慣。
5月~7月,在懸崖的坑窪處,用苔藓營築深凹的杯形巢,每巢産卵3~5枚。
秋天遷往越冬地。
●體長/16cm
●季節/4月~10月(夏候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棲息于河流,池塘,湖泊等水域岸邊,亦喜歡生活在溪流邊。
有時也出現在城市公園的池塘邊。
細長的尾羽及纖瘦的體型是其典型的特征。雄鳥與雌鳥基本同色。
背部呈灰色,胸部爲黃色。
喉部通常爲白色,但夏季,雄鳥喉部會長有黑色羽毛。
繁殖期外單只活動,常常上下擺動著尾羽,在水邊匆忙地來回奔走,覓食隱藏在水中或岩石後的水生昆蟲。
也捕食空中的飛蟲。
4~7月爲繁殖期,雄鳥常停棲在屋頂或電線等處「ja-ja-ja-ja.......」地鳴啭。
築巢于岩石的坑窪處或屋檐下,巢材爲小樹枝或枯草,每巢産卵4~6枚。
●體長/20cm
●季節/1月~12月(留鳥或漂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日本獨有的鹡鸰(鳥)的同類。
常棲息于河流上遊、池塘或湖泊的岸邊。
體羽顔色與白鹡鸰黑背眼紋亞種極爲相似,區別它們的特征在于,日本鹡鸰的臉爲黑色,並具白色線條狀眉紋。
雄鳥與雌鳥基本同色,但雄鳥體羽的黑色更深。
白天多單只或成對活動,夜晚結成小群,棲息在樹上或屋檐下。
常上下震動尾羽,在水邊敏捷地來回奔走,覓食蚯蚓或昆蟲。
3月下旬到7月爲繁殖期,雄鳥「tyotyoーjyoijyoijyoi」地鳴啭。
營巢于堤壩的坑窪或建築物的空隙處,巢爲杯形,巢材爲枯葉。每巢産卵4~5枚。
孵育期結束之後,依舊成對越冬。
●體長/21cm
●季節/1月~12月(留鳥) -
棲息于平原乃至低海拔山林中,在高尾山全年都能看到它們活動的身影。
雄鳥與雌鳥同色。
特點是頭部黑色、尾羽很長、喙呈黃色且粗大。
鳴聲似哨音「tsuki,hi,ho-si-」,聽起來好像日語的(月亮)、(太陽)、(星星),故亦稱爲三光鳥。
主要生活在樹上,以糙葉樹、鹽膚木等柔軟的樹木果實或嫩芽爲食。
有時飛落地面,來回跳躍著啄食樹草種子。
遇到外殼堅硬的種子,會用粗大的喙,娴熟地掰開來吃。
5月中旬到7月上旬爲繁殖期。
喜在高樹枝上築巢,巢爲杯狀,巢材爲植物的莖或根兒,每巢産卵3~4枚。
秋天到冬天,常飛至村落附近的雜木林或田地覓食。
●體長/23cm
●季節/1月~12月(留鳥或漂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秋天從繁殖地西伯利亞遷至日本。
因頭頂部的羽冠高高豎起,看上去像「""莫希幹頭""(莫西幹部落爲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族)」,故得(日文)名「頭高」。
看上去雖與三道眉草鹀極爲相似,但只要細看一下頭部,就會發現不同。
雄鳥在冬天和夏天裏,頭和臉頰羽毛的顔色是不同的;冬天,頭和臉頰茶色,但到了夏天,頭黑色、眼睛上方則出現白色圖紋。
從平原到山地的河灘、田地、雜木林等處,都有小群田鹀棲息的影子。
喜聚集在附近有開闊樹林的地方,常在地面上跳來跳去,啄食草木樹種。
受到驚嚇時,快速飛到樹枝上,頭上的羽毛也會豎起來。
常「chiu,chiu」地小聲鳴叫,初春時節,會像雲雀一樣「啾兒啾啾、啾兒啾啾」地鳴啭。
●體長/15cm
●季節/11月~3月(冬候鳥) -
是隨季節變化而變更棲所的一種鳥。
到了秋天,就南下飛往溫暖的地區,或作爲冬候鳥遷至高尾山生活。
是三道眉草鹀的同類,體羽多呈茶色,但灰頭鹀的特征是微沾黃色。
喜結小群,棲息于微暗的雜木林、細竹灌木叢或蘆葦蕩等處。
常活躍地在地上跳來蹦去,覓食樹草種子、蟲子或蜘蛛。
5月上旬到8月下旬爲繁殖期。
雄鳥停棲在枝頭「chipーtyo、chichichiー」地鳴啭以宣誓自己的領地。
在接近地面的低矮的樹枝上,將枯草或草莖折彎,築成杯狀巢,每巢産卵4~5枚。
冬天有時也會來到城市公園的花草樹叢中覓食。
●體長/16cm
●季節/11月~3月(漂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春天至夏天,棲息于北海道、本州北部的平原或山上,秋天南下。
冬天,作爲冬候鳥,遷至高尾山生活。
雄鳥羽體全部爲暗灰色,雌鳥爲灰色綴黒褐色斑紋。
灰鹀的名字,即源于身體的顔色。
喜歡生活在微暗的地方,穿躍于竹林及茂密的草蔭之間。
偶而會來到林間道上,但感覺到危險時,會立即隱匿到草木茂密的地方,是一種非常謹慎小心的鳥。
主要以樹草種子爲食,也捕食蟲和蜘蛛。
6月是繁殖期。
進入繁殖期,平時從不出現在明亮處的雄鳥,會停立在枝頭上,「hoichichichi」地鳴啭。
于灌木叢中築巢,巢形杯狀,巢材爲落葉和常春藤,每巢産卵5枚。
●體長/17cm
●季節/11月~3月(漂鳥)(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主要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
群居於青森縣北半島,是世界上生活地區最北的一種獼猴,也因「北限獼猴」而聞名。
主要生活在山地森林裡。高尾山地區也有野生的獼猴,有時會成群地出現在山道路旁。
特徵是具有緋紅的臉和屁股。
通常是幾隻公猴與幾十隻甚至幾百隻母猴和小猴成群生活。
如先看見一隻獼猴,則附近大多還會有其他的猴子。
屬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
多食植物的葉子和嫩芽、果實、昆蟲等,在食物稀缺的冬季,也吃樹皮等。
口腔內的臉頰處長有「頰囊」,可將食物暫時貯存起來。
●體長/47~70cm
●季節/全年 -
分布於本州關東地區直至西部、四國、九州。
冬天,多棲息在深山雜木林和山林中,很少到積雪深厚的地方。
毛色灰褐色、淺黑色或茶色。
幼豬長有條狀花紋(看上去像帶有花紋的瓜),所以也把它們叫做「瓜坊」。
常夜間出來活動,用突起的鼻拱翻掘地面,以植物根莖、昆蟲、蚯蚓等為食。嗅覺靈敏,通過氣味,便可准確地找到埋在土中的薯類等。
野豬還有一種特殊的習性;喜歡在泥水中洗澡,積水的坑窪地,常成為它的浴池,在那裡打滾、泥浴,洗掉身上的寄生蟲。高尾山的山間路旁,可看到野豬泥水浴的「泥坑」或土地被翻拱過的痕跡。
●體長/約140cm
●季節/全年 -
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
主要生活在低窪地帶或山林中。
亦稱之為「貉」,但因地域不同,叫法也不同,有的地方也叫「狸」,常易混淆。
它們的形態特徵和習性都很相似,但狸屬犬科,實際上它們並非近緣。
另外,日文名為「穴熊」,雖然帶有「熊」字,但並不是熊的同類。如同名字寓意一般,它們善於刨穴,前肢長有堅硬的爪子,可以在地下刨挖長達10~20m的隧道,在隧道深處做窩。
白天幾乎躲在洞穴裡休息,晚上開始出來活動。
在山野中來回穿行,機敏活躍,喜吃橡子和果實、蚯蚓、昆蟲、青蛙、蝸牛等。
●體長/44~68cm
●季節/4~11月 -
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
但是,由於生存環境的惡化,九州及中國地區幾乎看不到它的蹤跡。
棲息於低山森林中,主要生活在樹上,也常常跑到地面上來。
喜歡在樹穴或樹幹上營築多個球狀巢,巢材為小樹枝或苔蘚,棲居於巢內。白天活動,清晨和傍晚最為活躍,有時也出現在山路道旁等處。以樹種和嫩芽等為食,為了確保冬天食物充足,有把大量的橡子等儲藏在土裡的習慣。
長長的密厚簇生的大尾巴十分顯眼,捧著橡子或核桃吃的樣子非常可愛。
善於在樹上攀爬和跳躍,行動敏捷,有時能跳十幾米高。
●體長/約20cm
●季節/全年 -
分布於本州、四國和九州的部分地區。
生活在平原和山林中。作為像滑翔機一樣在空中滑翔的哺乳類動物,深為人們熟悉。
滑翔時,展開裹在身體上的飛膜,在樹與樹之間飛掠著尋找食物,愛吃樹葉、樹芽、花和種子等。具有高超的滑翔能力,可風度翩翩地滑翔於100m以上的高空。
大多生活在樹上,在大樹穴裡或其他有縫隙的地方營巢,白天棲居在巢裡,傍晚出來活動、覓食。
經常出現在高尾山的藥王院周邊,在配有導游的觀察旅行中,它也是不可或缺的觀賞動物之一。
●體長/34~50cm
●季節/全年(未翻訳)鳴き声を聞く
-
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
主要生活在山林裡。特有的大眼睛,非常可愛,像白頰鼯鼠一樣,可張開皮膜在空中滑翔。
通常,滑翔距離20~30m,有時超過100m以上,空中滑翔能力,毫不遜於白頰鼯鼠。
一生大都生活在樹上,利用樹穴、啄木鳥的舊巢、鳥的箱巢等營造巢穴,白天幾乎在巢裡休息。
夜間開始活動,在樹與樹之間穿梭飛掠,以樹葉、樹芽、果實、種子、樹皮等為食。體型比白頰鼯鼠小,白頰鼯鼠體長約是它的2倍,體重是它的10倍之多。
●體長/14~20cm
●季節/全年 -
分布於北海道乃至九州全境。
與日本姬鼠一樣,日本境內的山野,幾乎都是它們的棲息地,屬日本固有的野生鼠類。
日本姬鼠也在樹上生活,但是大林姬鼠幾乎完全生活在地面上,從不攀爬樹木。在地下刨穴營巢,以落在地面的植物的種子、根莖、小型昆蟲等為食。
有在洞穴中儲存橡子等樹種果實的習慣,且儲存量常達普通食量的數十倍以上。
毛色為紅褐色,故在日本稱為赤鼠,圓圓的眼睛和碩大的耳朵是其明顯的特徵,但因屬夜行性動物,所以很難看到它。
後腳筋肉十分發達,一天可穿行數公裡。
●體長/8~14cm
●季節/全年 -
幾乎分布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佐渡島、三宅島、屋久島等日本全境。
主要在低山乃至高山森林中繁衍生息,是日本具代表性的野生鼠類。
與大林姬鼠十分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體型較小、具一條比身體還要長的尾巴、體重比地面生活的大林姬鼠要輕、長有柔軟的尾巴和尖細的爪子,多在樹上活動。
長長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即使在藤蔓和細樹枝上也能靈活移動。
活動範圍,大約在地上10m左右,屬半棲樹性,有時也在樹上營巢。主要以橡子、種子、昆蟲等為食。
●體長/6~10cm
●季節/全年